当前位置: 三亿论文网 > 免费资料 > 参考文献 > > | 实习报告 | 开题报告 | 写作技巧 | 任务书 | 谢词致谢 | 答辩资料 | 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免费论文

促进中国对韩文化贸易发展的对策

更新时间:2018-04-18来源:www.eeelw.com 责任编辑:三亿论文网

 (一)政府方面:加强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支持

韩国政府在促进其文化贸易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借鉴韩国的经验,中国政府也应该策划一系列文化贸易促进方案。应该加大扶持力度,完善法律法规,合理利用规则,为文化贸易发展提供优质的环境,同时又要注意解放思想观念,通过市场这一无形之手,发挥其作用,实现文化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

1.加大财政金融政策扶持力度,帮助文化企业的发展

中国政府应该加大对本国企业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的扶持力度。首先,可以给予文化企业资金补贴、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为企业的成长提供可靠有力的支持;其次,也可以成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为企业文化产品的制造、出口提供融资服务,鼓励对韩直接投资,带动中国对韩的出口,从而改善对韩的贸易逆差问题;然后,也可以设立专项资金,为中国特色文化产品的开发、文化贸易平台的搭建,文化项目的建设提供经济支持,帮助企业发展;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政府尽量做到参与、支持但并不干预,重视市场的调控作用,让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1

2.构建对韩贸易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中韩文化企业的交流会话

政府应构建对韩贸易公共服务平台,借助相关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的力量,为文化企业走出国门提供有力的保障。首先,可以建立中韩文化贸易工作联系机制2,增强中韩两国政府间、企业间的贸易交流,促进两国文化贸易的合作与发展;其次,可以支持鼓励本国企业参与国际间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学习国外企业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再次,可以举办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展览会,向国际间推广中国的文化产品;最后,可以借助展销会、交流会等,加强与韩国业界同仁的对话交流,深入了解,以增加对韩文化贸易的渠道。

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系统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

文化产品是一种知识密集型产品,比较容易被复制、抄袭,只有对知识产权给予充分保护,文化产业才能持续发展。目前,中国文化贸易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缺乏具体措施,仅仅只是停留在书面文本阶段。所以一方面要继续完善法律法规,建立系统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民众知识产权的宣传力度,鼓励民众主动维护文化产业知识产权;同时,对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绝不姑息,加大惩处力度。

4.有效利用规则,合理解决争议

一直以来,文化贸易都是一块模糊不清、具有争议的领域。迄今为止,中国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就文化产品和服务达成专门的协议,不同国家的文化政策的选择与制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国的文化价值取向。因此,中国应该从 WTO、中韩 FTA 等相关规则出发,充分利用规则,有条件地进行中韩文化贸易;也应当熟悉各种国际法框架、援引国际间区域性和双边自由贸易有关文化贸易的案例,为中国对韩文化贸易谈判和规则制定服务。

 

(二)企业方面:提高企业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企业是经济的细胞,政府要发挥企业的主体地位,鼓励文化企业“走出去”,争取扩大在国际文化市场上的份额。文化企业不仅要加大科研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而且要深入研究中国传统特色文化,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又要注重与国际市场接轨,探索国外消费者的心理。另外,还应着力打造大型文化企业集团,一圈带点、以面带全,增强文化产业规模效应和集群效应。2最后还应加强与国外企业的合作创新,带动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1.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

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决定了产业的生命力,但这个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中国仍在一定程度上倾向于中国传统文化,轻视对世界先进文化经验的吸收,导致文化产业创新能力不足。所以第一,中国企业应针对韩国市场的特点,开发出更多内容新、题材新、形式新的文化产品;第二,可以运用日益成熟的互联网技术,采取时下流行的“互联网+”的形式,开发出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的新颖的文化产品;第三,要努力将文化产品与科技要素、管理要素与人力资源要素结合,开发出高附加值的产品,提高企业竞争力。

2.通过产业重组,建立大规模的文化企业集团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为了最有效地利用文化资源,国际上很多国家在进行文化产业重组,建立了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起步晚,文化企业虽然数量多,但规模较小、组织结构不合理,缺乏国际竞争力。面对国际间大型文化企业集团的竞争,中国必须加快产业重组,实现优势互补,增强竞争力。第一,要对文化资源进行更新整合,就要打破部门、地区、行业、所有制的限制,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集约化经营水平;第二,文化企业可以跨地区、跨行业进行投资,进一步拓宽经营范围、调整经营结构,寻求发展的拓展空间;第三,鼓励已有一定实力的文化企业,运用联合、兼并、收购、上市等多种方式建立跨行业文化集团,实现企业规模经济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实现中国文化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提升。

3.提升品牌认知度和认可度,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

品牌知名度和认可度的低下是中国出口文化产品的制约因素之一,所以当务之急是加强韩国消费者对中国文化产品的认知度和认可度。一方面,企业可以在现有品牌的基础上进行品牌资源的重新整合,通过合资、合作、引进等方式,实现与国内外知名品牌的合作,提升知名度;另一方面,企业应该在丰富中国特色传统文化的同时,重视与国际文化的融合,将文化产品内容上的本土化和形式上的国际化结合1,打造出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声誉的中国文化品牌,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如民间艺术、孔子文化、中国文学和音乐,与韩国消费者心理结合,推广到韩国市场;但同时应该注意,中国的文化产品应该是传播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载体2,传统文化若没有及时开发,很有可能被其他国家抢先利用、重新诠释,像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被韩国申遗成功,所以应更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4.建立中韩两国企业合作项目,加强两国合作创新

中韩贸易现在仍是互补性贸易,中韩 FTA 可以促进两国双边贸易的发展,有利于经济的增长。但是随着中国科技的发展,未来势必会成为韩国企业文化产品尤其是文化软件产品的强力竞争对手,则两国贸易的机遇将会变成挑战,所以需要建立更为密切的贸易合作关系。第一,中韩双方在技术上各有优势,可以在利用这些优势在研发领域进行技术性合作,建立中韩两国重点文化企业合作项目,双方在合作项目上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第二,中韩两国的文化资源也各有不同,通国合作创新,将“汉文化”与“韩流”进行融合,发挥协同作用,共同开发出同时具有两国文化特色的产品,吸引更多消费者;第三,促进中韩企业在营销领域的合作,建立中韩文化产品和服务营销电子贸易平台,方便宣传推广和交易,夯实营销网络。

 

(三)其他方面:完善文化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和营销机制

文化贸易方面精英式人才的缺失,导致国内企业对国际市场的了解十分局限,市场观念十分落后。中国的文化产业角色定位不清晰,仍用卖方市场的营销观念看待问题,没有考虑市场需求。所以应该尽快建立完善的文化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和营销机制。可以通过设立文化贸易培训基地、开设文化贸易相关课程来培养文化贸易高端复合型人才;营销机制则可以通过深入调查研究、专门的中介机制等来完善。

1.设立培训基地,进行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式

中国始终应该把人才战略放在对外文化贸易发展的重要位置,文化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又是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实现的,不能急于求成。第一,目前中国在 2004 年经教育部批

准后开设了文化产业管理这一新专业,在 2005 年开设了国际文化贸易专业1,可以说相关专业开设时间较短、人才培养不完善,所以应该利用好现有高等学校的教育资源,设立文化贸易培训基地,加大开设文化贸易相关专业;第二,须将文化贸易专业和经济贸易专业进行整合,从而进一步优化文化贸易人才的培养方式,努力培养出优质的应用型人才;第三,还可以开设中外合作班,拓宽培养平台,有利于文化贸易人才适应国际环境,未来更好地进行国际文化贸易。

2.开设相关课程,将其他方向的贸易人才转化为文化贸易人才

我国文化贸易发展起步晚、基础相对薄弱,相比其他进出口贸易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近几年文化贸易事业的不断发展,精英式人才储备缺口很大,将其他进出口贸易方向的专业人才转换为文化贸易人才不失为一个良策。可以考虑在有成功经验的国际贸易机构开设文化贸易相关课程,对人才进行深化培养,将其转换为可用之才,促进中国文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3.重视国际市场营销手段,加大宣传力度

当今世界,任何一种产品都离不开对它的包装与宣传,否则再好的产品也会无人问津。然而中国在文化产品宣传上力度较小,仅少数能提供系统完善的宣传方案,这对产品的品牌知名度的提升和品牌形象的塑造是非常不利的,而在这方面韩国却做得十分到位。所以一方面,中国企业必须先做好国际市场调查,充分了解市场的需求、需求数量是多少,进而才能获得尽可能大的收益;另一方面,中国缺乏完善的中介机制,也缺乏专门的文化产品宣传策划公司,导致一些本可以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国内优秀文化产品销售无门,所以要重视市场营销,形成完善的海外销售渠道,由专门的海外推广中心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