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三亿论文网 > 免费资料 > 参考文献 > > | 实习报告 | 开题报告 | 写作技巧 | 任务书 | 谢词致谢 | 答辩资料 | 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免费论文

从梦幻到求真顾均正《无空气国》创作前后

更新时间:2018-05-12来源:www.eeelw.com 责任编辑:三亿论文网

 《无空气国》是迄今为止发现的顾均正最早创作的科幻小说,起初发表在1926年第13卷第1期的《学生杂志》(1月10日)上。[据最早发现顾均正科幻小说的叶永烈先生的说法,顾均正一共创作了六篇科幻小说,除了这里提到的四篇小说外,任冬梅还发现了一篇署名“均正”的科幻小说——《无空气国》。小说发表在1926年第13卷第1期的《学生杂志》(1月10日)上。此后,1946年10月27日第18期的《益世主日报》上也刊登了《无空气国》,署名“C君”。]这是一篇典型的乌托邦小说,作者构造了一个建立在没有空气基础上的“各乐其业,各安其居的理想境界般”[[]均正.无空气国[J]. 学生杂志. 1926年第13卷第1期(1月10日)]的国度。在科幻小说中,细节是乌托邦建构的一个重要方法。[[ 吴岩.科幻文学论纲[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4:198.]]顾均正的这一小说对无空气国的细节刻画方面虽然不能说是优秀,但是在有限的篇幅之内还是做到了从衣食住等多方面进行叙述,并重点突出了不能说话这一社会情形:在无空气国国人看来,大家平常不能开口,少了很多口舌之争,冤屈的不能表达促使人不得不自振。作者以此借无空气国的这一个和气、爽直的国人之口,将五卅惨案中空喊、夸口不知耻的行为作为一种生活态度进行批判。现实与想象通过科幻小说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顾均正的这一小说是中国现代科幻乌托邦的源头。在中国,现代科幻乌托邦的萌芽应追溯到二十世纪初期,那时的知识分子们以“向前看”的政治乌托邦叙事,将个人的奇思妙想注入小说,勾勒出了一幅幅政治乌托邦和科技乌托邦的未来蓝图。[[[]周黎燕. 中国近现代小说的乌托邦书写[D]. 上海:华中师范大学.2007.]]此时,乌托邦思想的意义并不在于对现实世界的理解,而在于对理想世界的主观表述。由此,一些不合时宜的神魔意识加上现实的感时忧国精神便会削弱乌托邦本应具有的批判精神。而顾均正的《无空气国》恰恰还原了乌托邦本来的批判精神,以无空气国来引发对现实世界的对照与思索,30年代老舍的《猫城记》恰恰是接续了顾均正的这一创作模式和思考角度,从“他者”的视阈来书写现代中国。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科幻乌托邦的首创之作,受限于时代和作者自身的水平,《无空气国》是粗糙、不自信的。小说以“我”迷失在无空气国的树林里为开头,以“我”被车撞而惊醒为结尾,揭示了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幻。“一觉醒来,世界上的一切都没有任何变化”[[[]吴岩.科幻文学论纲[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4:198.]]。整一个梦幻结构的选择消解了整个故事,将其中的科学也一并消除了。小说对谈话室里的对话机器这一科学的载体的刻画也十分模糊,既然谈话室已经是空气室,那么这个机器的作用又是怎么样的呢?

联系30年代的顾均正凭借自己的小学教师身份和在商务印书馆理化部的工作经验,把视角从儿童和妇女身上转移到了科学和青少年身上,进行了编著理化书,翻译、创作大量科普小品文的实践,以及他在《我为什么写科幻小说》一文中所交代的自己早年之所以对科幻小说的热望冷却下去是因为他“当时总觉得其中空想的成分太多,科学的成分太少。”[[[]同1]]我们可以明白自《无空气国》之后十余年的时间,他没有创作科幻小说正是由于他所选择的那条与时代要求相协调的求真之路还没有在科幻小说中被发现。正如从《无空气国》这样的梦幻结构中我们会发现其中科学求真的效果被大大地削减了,或者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说,《无空气国》这一小说更着重于乌托邦对现实的反观,科学在其中只是一个零碎的略模糊的部件。因此,当《和平的梦》、《伦敦奇疫》等科幻小说出现时,我们会发现顾均正已经从梦幻过渡到求真,他眼中的,笔下的科学也从零碎的部件一跃而成为发动机。这是弱国渴望腾飞的选择,也是文学家响应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