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三亿论文网 > 免费资料 > 参考文献 > > | 实习报告 | 开题报告 | 写作技巧 | 任务书 | 谢词致谢 | 答辩资料 | 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免费论文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惯

更新时间:2018-05-24来源:www.eeelw.com 责任编辑:三亿论文网

 在帮助小学生纠正不良学习行为习惯之前,老师和家长必须让孩子知道哪些学习行为习惯是正确的、科学的,是有利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的,哪些学习行为习惯是不正确的、不科学的、不利于孩子们成长的。在日常学习中,老师和家长要积极引导、教育孩子养成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比如:制定学习计划、提前预习、专心听讲、独立思考、爱提问题、及时改错、不磨蹭、勤于动笔、认真书写、广泛阅读等等。同时,要针对不同孩子的个性特点和存在的具体不良学习行为习惯,有针对性地提出纠正方法。

(一)“墙头草”型不良学习习惯的矫正方法

1.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培养孩子的专注力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培养学习兴趣。孩子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专注?只有当他对这件事感兴趣的时候才会专注。所以老师和家长要从多方面入手,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比如:有趣的学习内容、灵活的学习方法、温和的教育态度等,让孩子从内心主动接受学习、自觉自愿学习。除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外,还可以根据孩子的爱好特点,培养一些有益的文体活动的兴趣,调节孩子的学习生活。

(2)明确学习目标。小学生大多数是机械式的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不太清楚具体的学习目标。老师和家长要引导孩子明白学习是需要付出努力和艰辛的,学习是要让书本的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并用学到的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营造安静的学习环境。尽量给孩子提供一个相对独立、安静、固定的学习场所,以便孩子能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不受外界干扰。

(4)及时督促检查。老师和家长要关注、发现孩子在学习上不专注的表现,及时进行提醒,并帮助改正。

2.培养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要从两方面入手:

 

(1)加强情绪控制的磨砺。老师和家长要经常与孩子交流、沟通。在交流沟通过程上心态平和、平等友善、相互尊重。有时要主动让孩子成为主角,促使孩子养成对自己的言行负责的习惯。

(2)加强意志品质的磨砺。平时可以通过特定的场景、特定的事件、特殊的活动,磨砺孩子的意志品质,强大他们的内心定力。

3.建立奖惩制度。既要让孩子得到精神上鼓励和心灵上的慰藉,又要让孩子明白要因自己的错误行为而承担责任。在平时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老师和家长要根据孩子的现实表现进行一定的奖惩。值得家长注意的是,奖惩要考虑到孩子心理、生理承受能力,做到适时、适度、适可。要看到孩子的每一点进步,正确面对孩子的错误,尊重孩子的个性,培养孩子的共性,切勿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以免适得其反。同时,家长要做好表率,以正确、积极的态度影响孩子,陪孩子一起健康成长。

 

(二)“小马虎”型不良学习习惯的矫正方法

1.克服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情就容易出错。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往往是对所做的事不感兴趣,因此家长平时要注意多让孩子做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事,慢慢养成他们专注的习惯,并引导他们将兴趣循序渐进地转移到学习上来。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培养,孩子会习惯成自然,从而形成注意力集中的好习惯。

2.克服孩子粗心大意的毛病。家长从小就要培养孩子认真心细的习惯,放手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注意做事的过程、细节,严格要求、耐心指导。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愿意,不会做事,而是家长不愿放手,导致我们的孩子越来越粗心,越来越“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孩子对许多机关报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会模仿大人的行为,而此时的家长就要善于指导孩子,而不是包办,别让孩子失去了锻炼的机会。长期坚持下来,孩子会逐步克服粗心大意的坏毛病。

3.培养孩子自查自纠的能力。这一点需要老师和家长共同引导和督促。小学生做错事、做错题是正常的事,重要的是能让孩子自己发现错在哪里、怎么改正。

(1)要养成“回头看”的好习惯。无论做什么事,做完后一定要回头检查一遍,发现错了及时更正。

(2)要善于总结原因。在每次检查后发现错了,要总结为什么会出现错,以后应注意什么。

(3)要掌握自查自纠的方法。现在的小学生,生活节奏、学习节奏快了,任务重了,能完成来自于学校、家长方面的学习任务已经很费力了,可能没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自查自纠上。如何用更少的时间、更合理的方法来做好这件事,除了老师和家长的引导,更多的是要求我们小学生在学习上要做到心中有数,重点在哪?难点在哪能?容易错的在哪?经常错的在哪?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检查纠正。

(三)“含羞草”型不良学习习惯的矫正方法

1.制定合理目标。小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高低不一,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不尽相同,所以在完成学习任务、实现目标等方面进度不一、效果有差异,如果对每个学生统一要求、统一目标,则会形成“先进生”“后进生”的两极分化。因此,小学生在制定学习目标时,老师和家长要给予指导帮助,并征求孩子的意见,切勿好高骛远、不切实际,也不要放松要求、简单应付,要按照循序渐进、科学合理的原则。

2.增强自信心。在教育活动中,学校、家庭应该是一个共同体,老师、家长和学生应建立尊重、信任、支持的合作关系。沟通、交流是密切三者之间关系的“润滑剂”。介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老师和家长应积极配合对孩子的指导与督促,同时鼓励孩子勇于表达,不懂就要问。另外,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来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可以通过私下谈心,周记交流,取得孩子信任,鼓励孩子正视自己的优缺点,循序渐进地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帮助孩子克服自卑、胆怯的心理,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完善激励体系。一般情况下,“含羞草型”的学生,通常成绩较差,不太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肯定和欢迎,自信心也随之减弱,导致产生自卑心理。为此,老师和家长要形成正确的“教书育人”的共识,不是成绩好的学生全身都是优点,成绩不好的学生全身都是缺点,成绩不是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要放大孩子身上的优点,及时激励他们取得了的进步,让他们增强自信,推他们到前台展示自己。同时,要积极宣传他们的优点和进步,带动和影响更多的孩子,也让他们获得成就感,让他们知道:“我可是一个勇敢的孩子,加油,相信自己,我一定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