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言文学智能与教学策略 语言文学智能,是指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及文字的能力,即指听说读写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1]。幼儿园教育现状是:把绘本主要作为语言活动的素材。通过看图讲述、故事欣赏等形式,帮助幼儿积累语词、练习会话。部分绘本中的故事跌宕起伏、人物语言表情丰富,教师利用幼儿爱听故事的特点,配合抑扬顿挫的语调,使得幼儿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此基础上,教师应提高幼儿自主阅读能力。 1.大班幼儿的自主阅读策略 在幼儿园实地观察中发现,有部分幼儿在听故事时易走神,尤其是在大班有创编任务的语言课。为了便于创编,所以教授的故事结构简单、语句重复。这时改变教学策略,在首次阅读时自主阅读,教师帮助其初步理解。一方面提高活动积极性,另一方面养成阅读习惯。小学课本以抽象文字为主,没有丰富的插图吸引注意力,所以在大班时期逐步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以便更迅速地阅读小学课本。 2.中小班幼儿的自主阅读策略 对于中小班幼儿而言,完善促进口语表达能力是尤为重要。传统活动时教师不时提问,帮助幼儿梳理故事脉络与情节,凝练语言,有利于最终的故事叙述与记忆。但提高自主阅读能力对口语能力更为重要。在阅读中幼儿言语内化,学习自己组织语言。同时丰富的想象力促使每个幼儿的故事大相径庭,教师给予一个开放的氛围,让幼儿表达自己的故事,并相互交流。 (二)数学逻辑智能与教学策略 数学逻辑智能,是指学习时靠推理来进行思考,喜欢提出问题并执行实验以寻求答案,寻找事物的规律及逻辑顺序,对科学的新发展有兴趣。对可被测量、归类、分析的事物比较容易接受[1]。市面上有很多数学绘本比如《你好,数学!》 《魔法数学故事屋》《我的第一本数学童话》等系列,根据幼儿年龄班筛选符合发展水平、数学概念突出、贴近日常生活的绘本。分析选定的绘本,根据与数学逻辑智能的贴合程度,将绘本分成作为引入材料、学习材料、整体活动材料三大类,每类都有不同教学策略。 1.绘本作为导入材料的教学策略 利用绘本鲜艳有趣的色彩图画,引起幼儿对知识的兴趣。赋予数学活动某种意义,例如:帮小兔收拾房间(二次分类)有助于提高幼儿活动积极性。 2.绘本作为学习材料的教学策略 通过观察绘本当中的现象,找出规律,继而迁移经验。在现实中自主操作,巩固所学。例如:《送给爸爸的生日礼物》,让幼儿观察制作蛋糕的步骤有何规律 (一层奶油一层面包)摆放装饰花边的顺序(猕猴桃苹果香蕉片)。从绘本中发现规律后,提供直观可感的珠子,让幼儿根据颜色有规律的排列。 3.绘本作为整体活动材料的教学策略 教师选择数学概念突出,故事性不强的绘本。在绘本作为学习材料的基础上,将故事中的人物操作与幼儿实际操作结合起来,通过故事来检验幼儿操作是否正确。让故事与操作同时进行,整个活动一气呵成。 (三)视觉空间智能与教学策略 视觉空间智能,是指对色彩、线条、形状、形式、空间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敏感性很高,感受、辨别、记忆、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借此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比较强,表现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他们表现出来的能力[1]。 图画书中插图的作用,并不单是文字的说明和补充,插图本身必须表现图画书的内容、主题和细节。好的插图充分地描绘出故事中的世界,孩子们读的是图画书中的画。日本插画家松居直请幼儿推荐自己喜欢的绘本,三个幼儿推选《魔 法的牛》,但那是一本法文绘本,说着就把故事梗概大致说了出来。松居直好奇地询问,他们毫不犹豫地说,看图呀。所以绘本对幼儿审美养成有巨大影响,在他们进行美术课中的欣赏前,就已经在绘本中发展视觉空间智能。所以提供画面连贯,但容易引起联想的绘本是非常有必要的。 除此之外,可以借由绘本故事对幼儿的共情影响,发展其通过色彩、线条、形状等元素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能力。可采用多种策略将观感转化为更多绘画形式的作品,表达个人想法。 1.材料的提供 采用相同或类似绘本中的材料工具进行绘画表现。也可以根据年龄班特点进 行删减替换或添加。例如:采用刮画来替代彩铅,表现动物身上细腻的绒毛。通过肥皂水、盐粒喷洒在水彩颜料背景中,增添奇幻色彩。 2.色彩的感知 做好前期铺垫,用不同主色调的画布置教室,开一次主题为“各种各样的色彩”的展览。通过环境熏陶,自然地使其体会红、橙、黄、绿、青、蓝、紫、白、黑等颜色传递给自己的信息。 3.言语的启发 在总结后,由教师提问:你的故事想用什么颜色画?现在有什么感觉?用类似的问题启发幼儿,学会用不同颜色表达此时心情与感受。在色彩基础上,根据年龄班不同,尝试用线条、形状等元素进行表达。 (四)身体运动智能与教学策略 身体运动智能,是指善于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想法和感觉,以及运用双手灵巧地生产或改造事物的能力。拥有调节身体运动及用巧妙的双手改变物体的技能。表现为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对事件能够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善于利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1]。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幼儿已与书中角色身心互通。在结束时往往兴之所至,然意犹未尽。通过动作表现人物情感,可以充分理解人物思维。同时可发展利用身体语言表达思想的身体运动智能。在绘本活动的前期、进行中,各有不同策略发展身体运动智能。 1.人物动作表达 身体是人类思想和灵魂的载体,而人体动作是内在表达冲动性的外在呈现。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各种感觉器官的接收信息比例分别是:视觉 83%,听觉 11%,触觉 1.5%,味觉 1%。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瑞宾(Albert Rabin)发现,从一条信息的发出到接收的过程中,只有 38%的信息是有声的,包括音调、变音与其他声响等;7%的信息来自语言,也就是词汇与句子;55%的信息是无声的。由此可见,无声的肢体动作传递更加直观、鲜明的内容给他人。在结束自主阅读后,鼓励幼儿用语言和动作结合的方式,表现自己理解的故事。 第一层次,提问幼儿可以做什么动作表现人物心情、人物正在做什么等等。从不习惯用肢体语言表达思想,到手口同步需要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内向羞于表达的幼儿,更应从有提示的简短动作做起,在习惯肢体表达的过程中,通过放松肌肉,缓解表达时的紧张情绪,逐步自然放松的展现自己。 第二层次,完整进行故事讲述与肢体表现。运用肢体动作表达,不仅可以放松肌肉,改善紧张情绪所带来的表达不畅,还可以帮助幼儿组织语词。因为在具体形象性思维阶段中,还保存着直观动作思维的特点,比如:幼儿也不自觉地用数手指的方式进行计算,所以潜意识中动作先于语言,手口同步不仅不会增加负担,反而可以帮助语言表达。 2.模仿自然和即兴舞蹈 第一层次,在课后小舞台表演时,总有一些背景角色没有人选择,但这是一个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机会。此时,先让幼儿比比谁扮演的大树最挺拔,孩子们则会很感兴趣,提高积极性。不知不觉间,养成身姿挺拔的好习惯。,在此基础上,启发他们风来了大树会怎么动,幼儿便会用生动的肢体语言,表达他们对自然事物的观察和模仿。此时,幼儿需调出记忆中的外界事物形象,同时意识到动态事物是被需要的素材,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会更加用心,有助于观察力的提高。 第二层次,提供音乐,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跟随着音乐的节奏做动作,舞之、蹈之,自然变成舞蹈。只要平时善于观察、丰富动作,乐于表达,有基本的音乐素养,每个孩子都能即兴舞蹈。通过即兴舞蹈,摆脱完全由成人输入固定动作的舞蹈教学模式,提高身体运动智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