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三亿论文网 > 免费资料 > 参考文献 > > | 实习报告 | 开题报告 | 写作技巧 | 任务书 | 谢词致谢 | 答辩资料 | 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免费论文

校园贷乱象调查

更新时间:2018-06-06来源:www.eeelw.com 责任编辑:三亿论文网

 近几年,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刺激着人们的购物欲,网络金融也在需求下迅速崛起。大学生群体固定资金有限,消费欲与购买力却很高,瞄准这个巨大的潜在市场,提供消费贷款的“校园贷”应运而生。“校园贷”的兴起暴露了一系列弊端,一个普通大学生即可贷入数十万资金,造成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形成恶性的攀比风气,而“校园贷”甚至演变为变相的“高利贷”,这个“巨大的坑”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严峻的形势迫切需要得到改善。本文将从大学生对“校园贷”的认知角度出发,通过问卷法对江苏师范大学的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大学生对“校园贷”的认知情况以及对其持何种态度。分析主要包括四个大类,分别是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大学生对“校园贷”的了解程度、大学生“校园贷”使用现状与意愿、大学生对“校园贷”的看法。分析影响大学生对“校园贷”认知情况的因素,并对提高大学生对“校园贷”的认知提出建议。

 

(一)研究背景

“校园贷”顾名思义可理解为网络金融平台为大学生提供的贷款。“校园贷”的形式可分为三类,一种是专为大学生提供分期付款的购物平台,一种是主要以助学、创业为目的的 P2P 贷款,一种是传统电商平台提供的网购信贷服务,如淘宝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

“校园贷”并非在近两年才发展起来。早期,一些银行就已经发现大学生贷款需求旺盛,于是各大银行想从中分得一杯羹,纷纷推出为大学生提供的校园信用卡贷款服务。一时间,大学校园信用卡信贷市场繁荣不已,但盛极必衰,时间一长,此信贷方式也开始乱象横生。高坏账率、贷款逾期收回甚至收不回等问题慢慢暴露出一系列隐藏危机,这直接导致信用卡贷款服务退出校园市场。

随着“互联网+”模式的经济快速发展,消费规模也不断扩大。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已经达到 3000 万人,大学生消费力度非常可观,成为一个特殊消费群体,但这一群体无固定收入、缺乏消费资金,部分网络金融机构抓住时机迅速填满这个空缺的消费市场,面向大学生提供校园金融贷款服务,即“校园贷”。

(二)研究意义

大学生对新新事物接受力高,“校园贷”的出现满足了这个特殊消费群体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有能力支付学费、购物、娱乐、交际等。有利也有弊,看似美好的表面,背后却是违规“校园贷”平台带来的乱象。“校园贷”初衷本是利用流动资金帮助大学生改善生活帮助创业,但随着数量庞大且参差不齐的平台的崛起,“校园贷”逐渐偏离了发展轨道,大学生贷款用途不再是学习、创业,而是恶性的超前消费。

一些违规的“校园贷”平台利用大学生辨别是非能力低、消费欲望高等特点,为其提供高额贷款,宣称月息低于 1%,实际却是年息 30%以上,甚至有些周息就高达 35%的“高利贷陷阱”。部分平台也虚假宣传,隐瞒贷款利息、混淆贷款期限等,宣称贷款零首付、零利率。偿还无力的大学生往往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例如贷款时提供的身份信息证明,甚至“裸条”等凭证被放贷方泄露,精神、财产、家庭等方面不堪重压。近两年来,因陷入“校园贷”泥潭无法自拔的大学生比比皆是,自杀的案例也不断出现在各大新闻中。

“校园贷”发展至今已出现各种问题,迫切需要正方向的引导与监管,维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而大学生作为“校园贷”的市场,对“校园贷”的认知不仅影响着自身的消费行为,同时也影响了“校园贷”的发展前景,因此调查分析大学生对“校园贷”的认知与态度很有必要。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积累丰富资料,进一步归纳整理和分析,为江苏师范大学在校大学生对“校园贷”认知的分析奠定基础。

2.问卷法

问卷法是一种结构化的调查方法,本文将通过设计问卷,进行概念的操作化,采取偶遇抽样的调查法。此次问卷调查仅在江苏师范大学各年级中抽取在校大学生(包括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 100 份网络问卷并且全部收回,100 份调查问卷均为有效问卷。问卷回收后,通过 SPSS19.0 统计分析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深入探索研究内容,实际的样本分布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