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行》是笛子演奏家、作曲家江先谓于 1962 年创作的一首广为人知的竹笛经典曲子,作品中充分运用了竹笛演奏的各种技巧,并将‘姑苏城外寒ft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演绎的淋漓尽致。本论文的目的是通过剖析整首乐曲,研究《姑苏行》的音乐表现手法,从而达到让大家了解此曲的特点的目的。通过对此曲的音乐表现手法的分析研究可以让演奏者在演奏中情感表达更加丰富,更加富有感染力。在实际演奏中,方法技巧更加灵活。 《姑苏行》是一首很有名的竹笛曲,这首曲子中最经典的部分在于对于各种演奏技巧的运用,并且在运用中能够创新出了很多不同的演奏方法。研究《姑苏行》的画面感音乐表现性,主题旋法分析,上行,下行,跳进,节奏,可以让我们初步了解《姑苏行》所表达的内容,让《姑苏行》的画面在我们脑海中有一个初步的构造,从而达到提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研究《姑苏行》的演奏技巧,运用的音乐表现手法,可以提高我们的演奏技巧,并且在别的竹笛曲中加以运用。
《姑苏行》主题旋法分析 竹笛曲《姑苏行》的旋律分析,主要从上行、下行、跳进、节奏四个方面来探究,不同部分有不同的曲风特点,不可一概而论。而这首曲子,则分为三个部分:散板、行板、快板。 (一)上行的安静祥和 竹笛曲《姑苏行》的上行是以一段宁静的引子开始的。这是一连串的颤音,这也是这首曲子一开始便能吸引人听下去的关键。颤音结束后便是主音,主音结束后便是几个上行叠音的铺垫。接下来的就是提升了八度的主音指震和指颤音,曲子进行到这里的时候应该由较弱的旋律兴起,然后渐强、渐快,再渐渐地把曲调慢慢地推高。此时,一副旭日东升图便浮现在听者面前。在遥远的东方的天空上,一轮火红火红的圆盘徐徐升起,金色的光芒温柔而不吝啬地洒向神州大地,紧接着,地上的小草伸了伸懒腰,小草旁的花朵打了个哈欠,慵懒得穿上了华丽的礼服,争相开放,开始新一天的舞蹈。蝴蝶在花朵上翩翩起舞,不知疲倦。各种小动物都从洞穴中爬了出来,在光芒四射的大地上欢快地跑着、跳着、唱歌,歌唱美好的生活。突然,音乐有个小小的波折,不知不觉地又是一段低沉的、委婉的、转折的、雄浑的、厚重的、圆润的主音,这首曲子的第一段便这样结束了。 如果这首曲子是三幅画,那么第一幅便是烟雨朦胧中的江南水乡的水墨画,其中的意境必定是无穷的。仿佛清明雨上,雨如牛毛般细细密密,远ft脚下的炊烟袅袅升起,典型的江南水乡的瓦房在这朦胧烟雨中若隐若现、如梦如幻。连接古老母亲河的小桥静静地卧在水面上,两岸杨柳依依,树下情话缱绻。湿漉漉的青石板上回荡着卖酒的叫卖声,伊人的身影不知不觉就消失在了深巷之中。这首曲子具有很强当代江南水乡的特点,所以它被搬上银幕的频率也很高,因此《姑苏行》的知名度能够如此之高,广为流传。 这一段曲调的情感变化也是很明显的,由宁静起到宁静止,中间便是一种激动、欢快的旋律。旋律反映的是感情,旋律的起起落落正是感情的跌宕起伏。并且其中的节拍缓慢,旋律较长,却也不乏快节奏的短旋律,这种快慢结合的旋律,使得歌曲的画面感更加生动。 (二)下行平静雅致 下行是十分宁静而且优雅的。这一段下行里面写的场景并不是一群纯粹为了走过场的业余游人的游玩场景,它描写的是一群人陶醉于江南水乡之中,在其中流连忘返。与古老的小河依偎、与安静的石桥同框、与依依的杨柳为伴,在石板路上慢慢地、优雅地走着。目睹这绝世美景,游人们十分高兴,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相对于前面的上行来说,下行则是十分优雅的一段,这段对于文人墨客流连于苏州美景中的描写可谓是淋漓尽致。这一段总共 39 个小节,可以分成三个小段。第一段是从第一小节到第十五小节,第二段为第十六小节到第二十七小节,并且这一小段的节奏较慢,并不是很明显,第三段是从第二十八小节到第三十九小节,这一段的力度明显地就有了一个增强,这种增强主要是为了表现游客们心情逐渐高兴了起来,兴致越来越好。这一段是一个动态的行走过程,所以这一段的速度就像是优雅的步调一般,并不会很快,而是很雅致。使人听了能够拥有一种古典美的感受,并且心情也是十分愉悦的。 (三)跳进活泼Th动 第三段则是一段热情洋溢的跳进,这里不同于前面的下行,在旋律上与下行有很大的差别,并且形成鲜明的对比。竹笛曲《姑苏行》由不同的人来演奏,则肯定有不同的版本,这是一个无法避免的事情,虽然每个人的演奏不同,但是纵观所有的版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便是乐曲与生俱来的华丽感,这一点无论是在谁的演奏版本中都是拥有的。其实从中我们可以学到一个很重要的演奏技巧,那便是演奏要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要加入自己的理解,切忌千篇一律。但是对于一首乐曲之中的精华部分,情感最强烈的部分,最大的特点我们要保留。《姑苏行》最大的特点便是乐曲的华丽,巧妙地使用快板,便可以使得其华丽这一特点很好地表现出来。这不仅不会使得乐曲原本的旋律改变,也不会使得乐曲情感改变,而且能够使得乐曲的特点更加鲜明。加上对叠音颤音打音赠音的灵活使用,用南派的演奏加花的技巧,更使得乐曲吸引人。 这一段是发展的部分,是对前面下行的一种进一步的发展,以及游客对苏州园林的进一步深入地浏览。这一部分的音乐主要是由十六分音符构成的,并且这一部分的感情比较强烈,模拟出的是游玩到了兴致最高的时候。这一段的力度使用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从整首乐曲的第三十六小节到第四十三小节,力度增加到了中等强度,但是到了第四十四小节的时候强度又减弱了,第四十六小节开始时力度又慢慢增强了,到了第五十小节的时候有一点附加的音符,从第五十九小节开始,有一个跨度很大的音符这使得整首乐曲进入到了最激动人心的时刻,第七十小节开始速度慢了下来,直至达到了一种平稳的状态,但是这只是暴风雨前的安宁。 接下来描写的是前面音乐情感的一种重复出现。描写的场景则是,游人心情大好,十分欢乐,于是便在石桥上、河堤上、柳树下、青石板上互相追逐、互相嬉戏。渐渐地,竟然跟着当地的居民一起跳起了舞,大家一起笑着、闹着,好一派其乐融融的场景。所以演奏这一段时,要用十分欢快的情绪演奏,每一个音都应该轻快而短促,切忌拖泥带水。 (四)节奏逐渐凸显 乐曲最后一段的旋律偏于舒缓,节奏较慢,这样更能够体现歌曲的主题。这与第一段是有着相互照应的效果,这就好像写文章一样,讲究前后照应。这段的旋律的主要特点便是“不舍”。此时已到日落时分,太阳越来越远,夕阳洒满了江南小镇,游人却不忍离去,他们已经与这小镇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但是行程结束,不得不归。于是,旋律越来越低,越来越慢,一切都越来越平静,这座古老的小镇也要进入梦乡了。乐曲一长串越来越弱的长音结尾,这就好似游人望着渐行渐远的小镇,慢慢的越来越小,直至缩成一个黑点,一天的美好片段化成一枚小石子,沉于生命长河之中。
这一部分是对前面内容主题的重现,节奏比前一段趋于平缓,渐弱、渐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太阳从西边沉沉落下,落日的余晖洒满了大地,此时浏览的人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姑苏,心中却仍想念着姑苏的美景。几个相同的“do”音的巧妙运用,十分具有渲染作用。接着是一个更加减慢的徵音“sol”,这个音有一个延长,之后却稍作停顿,最后却把音转回了主音“do”上面,并且也要将音延长,这里的指法是手指轻轻颤动,模拟出逐渐减弱的效果,这里的递减效果十分明显,直到声音消失,这样就能够生动形象地为听者营造出一个完美的意境,让人意犹未尽,仍有很大的想象空间,让听者的思绪飘到了美好的、梦幻的、广阔的、遥远的地方。这首乐曲结构最精妙的地方就在于对一件事情完整的描述,乐曲的情感与游人的情感是完全契合的,这就能够很好地在听者与演奏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得演奏者想要表达的内容能够相对完整地传达给听者,这就是这首曲子为何知名度如此之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