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三亿论文网 > 免费资料 > 参考文献 > > | 实习报告 | 开题报告 | 写作技巧 | 任务书 | 谢词致谢 | 答辩资料 | 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免费论文

绥靖政策的发展过程

更新时间:2018-12-14来源:www.eeelw.com 责任编辑:三亿论文网

 从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法西斯德国逐渐扩大其势力范围,英国开始对德推行绥靖政策,绥靖政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完善的过程。它在初期,只是一个雏形,很不完善,对它的理解要从一些具体的事件出发。从张伯伦执政后,逐步产生了“绥靖政策的总计划”,并且将这个总计划由理论变为实践。当慕尼黑协定签订后,绥靖政策也发展到了顶峰[7]。德国进攻波兰使得绥靖政策发展到了最高潮,最终德国进攻荷、比、卢,一步步的入侵西欧,标志着绥靖政策的破产。

(一)由传统的均势外交到绥靖政策

外交是一个国家与世界交流的桥梁,传统与灵活是促进其顺利开展的关键,外交方式是否得当,对一个国家的命运影响极大。

英国在一战中经济、军事实力严重受损,经济水平不断衰退,为了恢复它昔日霸主的地位,它在外交上做出了新的选择。绥靖政策就是它根据自身利益以及适应国际形势变化,在传统均势外交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德国经济、军事实力发展迅猛,它不在甘心做英国平衡欧洲力量的棋子,而且英国的经济实力日渐衰弱,均势外交所实行的扶德抑法的做法已不在适宜当前形势,所以开始转向绥靖政策的发展中。绥靖政策与均势外交既有联系,又有所不同。二者的共同点有如下几点:1.从二者的实行对象来看,均势外交主要是以德国作为均衡法国与苏联的工具,绥靖也主要是安抚德国,以维护自己的利益;2.从目的来看,也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霸权地位,巩固发展其势力范围;3.从手段来看,二者都是通过一种平和的方式,如谈判、签约等。它们间也有很大不同:1.英国实行均势外交,其基点在于帝国主义争霸和扶植德国。绥靖政策的基点则在于纵容法西斯势力;2.由均势外交的扶植德国转变为牺牲弱小国家利益来满足德国侵略扩张欲望;3.由阻止社会主义向西方传播转变到尽力推动德国进攻苏联,在两国实力削弱后,自己获利。

(二)绥靖政策的初期

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始。英国推行的绥靖政策,也表现在对九一八事变的态度和立场上。英国以国联作为媒介,只是要求中日双方撤兵,可是却没有过多的进行干涉,也没有责备日本,九一八事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这不仅加深了日本的贪婪扩张欲望,也让德国看到了英国的懦弱和妥协。

1933年,麦克唐纳计划在国际裁军会议上被提出,这项计划的主要目标就是解决裁军问题,计划中要求削减一些国家的军队,并承诺德国可以拥有同其他国家相同的军备权利,但是德国却没能满足于这个承诺,并认为欧洲其他国家并 没有真的裁军,这对它不利。所以毫不犹豫的退出了裁军会议,接着又脱离了国际联盟。这表示英国想要改善欧洲局势,调整大国关系的行动失败,这也很大程度上减弱了《凡尔赛和约》稳定欧洲局面的效果。德国在离开国联之后,开始大规模的发展自己的军事力量,不断壮大自身军事实力,并公开宣称自己将不会履行《凡尔赛和约》中所规定的军事条款。明确表示要在自己国家施行义务兵役制。而英国对德国扩充军事的做法,没有进行干涉,也没有进行反对。一味的纵容德国的行为,还接受德国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的做法,并且两国在进一步讨论了海军问题后,双方签订了《英德海军协定》,这项协定中,英国对德国的海军限制相当宽松。这些做法,都使得绥靖政策不断的发展。

法国在最初并未参与到绥靖政策的实施中,相反的,在最初,法国是反对德国的。因为法国和德国邻近,法国担心德国会将进攻矛头指向自己,因此对德国一直持有高度的警惕心。为抵御德国的进攻,还精心设计修建了马其诺防线,法国领导人声称可以以自己的能力方式确保自身安全。

德、法双方在1925年签订的《洛加诺公约》规定,德法边界不受侵犯。双方用和平方式解决彼此间纠纷。这为绥靖政策的推行提供了依据。在1935年4月,法国倡议英、法、意在斯特莱沙进行会议,讨论欧洲局势,三国政府同意用一切可行手段反对德国的片面废约行动。斯特莱沙会议有反德意图,但是却没有哪国采取实际行动反德,法国的政治势力很保守,它在政治上十分依赖英国,所以日渐妥协,最终与英国一起推行绥靖政策。在1936年7月时,西班牙内战爆发,英国采取了不干预政策,相当于将西班牙交给了法西斯来处置。

(三)张伯伦的绥靖政策与慕尼黑阴谋

1937年,国际形势日益严峻,日本将侵略魔爪又伸向了中国,意大利也加速了对地中海沿岸的侵略,而德国则将它的侵略苗头瞄准了中欧小国。

英国受到经济衰退、苏联威胁、和平主义思潮等诸多问题的困扰,重整军备早已被抛到脑后,而新一任首相张伯伦上任后,自信地认为他对整个欧洲的局势了如指掌,他将前任首相提出的绥靖政策形成体系,更深层次地提出了“绥靖政策的总计划”,该计划的总体目标就是避免与德国发生战争,以牺牲弱国利益来求得苟安,稳定、均衡国际局势。在经济衰退、国力下降的情况下,英国希望能够通过推行绥靖政策来恢复其昔日霸主的地位。这个总计划的最主要任务就是要与德国友好合作,不断调整改善双方的关系。由于英、法对德国的态度不一致,所以英国还经常向法国施压,以使双方能站到同一战线,共同对德实行绥靖政策。1937年,英国掌玺大臣被应邀到柏林访问,访问后表示要以和平方式实现欧洲秩序的改变。这实际上是明确提出要推行绥靖政策,这也成为向绥靖迈进的重要一步。1937年11月5日,希特勒进行了军政首脑秘密会议,他表示要推翻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来改善德国的军事、政治处境。1937年末,德国利用奥地利的纳粹党发起一系列事端,于1938年3月13日公布奥地利并入德国的文件。可是英法却默许了这种公开违反《凡尔赛和约》的入侵行为,只是象征性地提出反对意见,并无采取实际行动进行反抗,英、法这种听之任之的做法,愈加的推动了绥靖政策的发展。在并吞了奥地利后,德国就开始进攻捷克斯洛伐克,希特勒谋划了“苏台德危机”挑起了捷克国内民族矛盾,德国想先攻克苏台德地区,然后得以占领整个捷克。面对此种情况,英法还是采取观望态度,而张伯伦也幻想德国能就此止步,以此使绥靖政策能继续推行,但是德国却继续扩展在捷克的利益,且苏联企图联合英法解决此问题的努力也遭拒绝。1938年5月,在捷克,德国制造了“五月危机”,捷克对英法抱有幻想,希望英法能守卫自己安全。张伯伦不止一次赶往德国,面见希特勒,商谈捷克问题,每次的商谈里,张伯伦一直容忍、退让希特勒,然而希特勒在外交和军事上仍然是步步逼人。最终,英国以牺牲捷克利益才换得了德国的和平保证。这可谓是将绥靖政策表现的淋漓尽致。1938年9月29日,张伯伦第三次奔赴德国。英、法、德、意四国在慕尼黑举行了四国首脑会议,会议主要内容就是解决捷克问题。30号凌晨,四个国家一起签订了《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协定》,也就是《慕尼黑协定》[8] ,而作为当事国的捷克却被排除在与会国之外且在会后被迫接受协定内容。德国成功地分解了捷克,英国认为这是在外交上取得的胜利,与德国签订《英德宣言》,宣言主要内容是宣布两国“彼此将永不作战”,“决心以协商办法”解决一切争端。张伯伦在宣言签完后,得意地认为仅凭一纸宣言,就能获取和平的保障,并天真地以为能够彻底排除欧洲进行战争的可能性。

(四)绥靖政策的破产

绥靖政策加速了二战爆发的进程,在绥靖政策的一再纵容下,法西斯国家做好了战争准备,将世界人民拖入水深火热的战争中。人们普遍以为慕尼黑阴谋直接使得绥靖政策发展到巅峰,而英法离弃捷克是绥靖政策的最高潮,德国进攻波兰,英国被迫宣战,是绥靖政策破产的标志。本文认为,德国进攻波兰是绥靖政策的最高潮,而德国入侵荷、比、卢,并进攻法国则使是绥靖政策破产的标志。

本文认为德国进攻波兰是绥靖政策的最高潮有如下理由:

1.英国推行绥靖,其中有一个因素,就是想让苏德发生战争,而自己坐收渔利,德国入侵波兰,从地缘政治上来看,使得两国直接接触,为两国爆发战争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英国是想转嫁危机,将战争引到东方,德国入侵波兰,则使得德国向东迈进,更有利于英国期待中的苏德战争的爆发。

2.英国实行绥靖,主要就是希望维持西欧的和平。尽管德国侵入波兰,甚至打破了法国主导的包围德国的集体安全体系,WWW.EEELW.com但是却没有直接与英、法间发生冲突,也没有突破英、法间利益底线。

3.从绥靖的含义来看,英国的绥靖政策,是指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而换取自己的好处,本来英国承诺要维护波兰安全,可是在德国的战争压力下,背信弃义,一再纵容德国的侵略,换取德国进攻苏联的好处。英国对德宣战且陈兵西线,可是结果却是出现宣而不战,以及西线无战事的局面。因为德国进攻波兰是公然侵犯一个主权国家,而且是在刚签订《慕尼黑协定》不久的情况下,这严重破坏了以英、法为主导的欧洲秩序,英国需要通过宣战来明确表态,以此来行使它充当欧洲盟主的责任。而且英国陈兵西线,也只是防备德国,并没有与德国直接对抗的意思。英国推行绥靖,军备发展有限,它也没有这个实力与德国对抗。德军参谋长哈尔德回忆道:“当攻击波兰之时,仅仅由于我们几近调移了西线的所有兵力,才导致了我们在波兰的完美胜利,法国人能后跨越莱茵河,而我们根本无法阻挡他们前进” [9]。从他的话中,更能明确得知,在西线德军匮乏的情况下,英法没有发动进攻,这也表明英法并无与德开战的意思。

4.在英国,绥靖政策的主要实施者与支持者就是首相张伯伦。如果说德国入侵波兰是绥靖破产的标志,那么张伯伦这个主要倡导者就要被赶下台,可是即使他的地位受到冲击,且在议院中被投了很多反对票,他依然坐了半年多的首相位置,直到1940年5月10日,德国进攻荷兰,这时绥靖政策已破产,他才被赶下台。所以以上这些都可以验证德国入侵波兰并不是绥靖破产的标志。

英国对德国宣而不战,这使得绥靖政策在形式上有了一定改变,可是实际上,它的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因为如果它真想与德开战,放弃绥靖政策,它可以与苏联结成联盟,共同对抗德国,可是两国间没有结成联盟;如果放弃绥靖,英国就应积极扩充发展军备,准备充足的军事力量,虽然它在国内也实施征兵制,重整了军备,可是并没有精心的进行远征军的建设活动,也没有在战略上有多大的发展改变,而且对波兰也没有进行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援助。所以说德国进攻波兰,英国的宣而不战是绥靖政策的又一演变形式,是绥靖政策的高潮。

德国进攻荷、比、卢,并入侵法国,使得西欧一步步沦陷,是绥靖政策破产的标志:绥靖政策的核心就是要维护西欧的和平,可是现如今,德国开始入侵西欧,这就使绥靖丧失了其意义。在5月10日,德国向西线发动进攻时,张伯伦已无力在推行绥靖,他也被赶下了台。绥靖政策也就彻底的遭遗弃了。

外交政策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绥靖政策是英国根据国内外形势,自身经济状况等多重因素而制定的,它力求避免战争,但是事与愿违。张伯伦的绥靖政策,非但未能带给英国和平兴盛,反而加速了英国的衰退。齐世荣先生曾说过“英国的败衰是无法摆脱的历史趋势,但张伯伦等人的愚笨,却加快了英国败落的速度”[10]。绥靖政策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因素,而且这也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并不能避免。和平与发展是时代发展的主题,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和平,但是,我们也要吸取绥靖政策的教训,在推行外交政策时,不能以牺牲他人或他国利益为代价,而只想着为自身谋取利益的妥协外交政策。在必要时刻,也要采取一些强硬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