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三亿论文网 > 免费资料 > 参考文献 > > | 实习报告 | 开题报告 | 写作技巧 | 任务书 | 谢词致谢 | 答辩资料 | 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免费论文

王铎行草书中的墨法浅析

更新时间:2018-12-14来源:www.eeelw.com 责任编辑:三亿论文网

 摘要:墨象,顾名思义,墨的效果而已。中国书法中最讲究笔墨效果,用墨是书法技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代书家都非常注重用墨这一书法技法的运用与研究,因为根据墨的浓淡、湿燥、粗细、点线面的不同,能够产生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是书法美的最直接体现。在王铎的作品中,其墨由湿渐干,渐枯、润、燥,节奏变化丰富,巧用涨墨来连带笔画,使其形成块面,一方面,简洁,避免繁琐,一方面又造成点、线、面的对比,从而使其整张作品的章法更能融为一体。其意义在于,克服了刻贴所带来的局限和大尺幅作品所带来的空泛,给作品增添了一种酣畅淋漓之气,更加赋予作品一种鲜活的精神内涵。同时,也突破了前人在用墨上的惜墨如金之规矩,为后代的书坛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书写状态,为书法在创作上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关键词]:王铎  墨法  涨墨  水

 

一、王铎与“涨墨”

“涨墨”:涨墨,即墨入纸后,很快沿笔、纸的接触点向外涨晕,使墨迹膨胀扩大。所谓涨墨法,即涨墨的方法。墨分五色 ,浓谈干湿枯,涨墨依靠笔法的轻重缓疾,墨在宣纸上自然晕化,表现出书法丰富的质感。形成涨墨的条件有很多,主要有笔、纸墨还有就是书写者对于墨的运用,笔要用羊毫为最,羊毫储墨量大,可以有更多的吸水空间,纸最好是生宣或者湿纸,这样水墨在纸上容易自然的涨开,至于书写者,这个影响是最大的,如果他不能很好的运用这种书写状态的话,那么肯定出不来这样的效果。清包世臣在《艺舟双辑〃述书下》中云: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为书艺一大关键已。董其昌则说: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墨象有时是字有时是画,有时是脱离了字与画的抽象符号,这在明末清初的书法家王铎的作品中尤为显现,在王铎的行草书里面,用墨是最具代表性的。

王铎采用了明代中叶以后新兴的墨法内容——宿墨、涨墨,大胆地运用于作品之中。他利用水和墨的调和,配合多种用笔使墨微微或明显涨出笔画之外,形成独特的效果。其实‚这种微微涨出正是润墨的效果。而涨墨的效果与墨的浓淡无关,而是水的多少有关,水多则涨,水适则润,王铎将这种水墨交融的意境发挥到了极致。浓淡墨的交替运用使作品燥润相生,涨墨的运用不仅克服了刻帖所带来的局限以及大幅巨制所带来的空乏,而且给作品平添了一种酣畅之气,更赋予作品一种鲜活的精神内涵,一扫前人呆板的墨法,在形式上对前人的审美定式有了较大的突破。尤其是大尺幅的作品,如果没有这种大块面的墨色对比的话,那整幅作品就没有生命力,不能给人一种震撼,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就不能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二、王铎行书中的墨法

王铎的墨法运用最为丰富,他在墨法中强调两极并构。一般因时代书风不同,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墨法,有喜浓墨,有喜淡墨。而王铎尤喜用“涨墨”,而且对于“涨墨”是不厌其烦的重复使用,却又能使每一幅作品都能给人以不同的感受。以王铎的这一幅行书作品(见上图)为例, “长”字的第一笔,“楚”字的上半部分,“依”字的左半部分,“方”、“不”的上半部分等等,这些字都是书写者有意识的加重或是夸张某些笔画的轻重,这样写的好处就是能是整体章法布局更具视觉冲击力,给人一种狂风暴雨之势,但又不缺失灵动圆融之感,同时也使字笔画与笔画之间的黑白对比形成反差,让观者感觉这就是一幅浑然天成的感觉,这个地方就应该用涨墨,反而是不用涨墨这个地方就没有这样的感觉。

一幅字里面如果没有这种浓淡枯湿的变化,就像一个没有精气神的人,给人一种老人迟暮的感觉。再如左边这一幅字,短短十二给子,有四个就是运用了“涨墨”的手法,“遇”子上面狠狠的涨了一下,到了下面又写的很轻松,这样强烈的反差,给我们不可思议的感觉。第三行的第一个“图”字,整个框架就是两个“涨墨”的笔画,尤其是第二笔与第三笔之间的转折处,几乎看不出折币的痕迹,里面的笔画相对多,所以写的比较放松,这样处理就显得非常和谐。像这些只是王铎行书里面比较常见的“涨墨”手段,也是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需要加强的地方。

三、王铎草书中的墨法

草书中的墨色变化相对行书中的墨色变化更为丰富,也更为变化莫测,以王铎的草书手卷《奉龚孝升书》为例(见下图),就是一幅比较典型的“涨墨”佳作,他利用墨的枯润、浓淡的对比,使作品产生跳跃与动荡。看到这一幅字的时候,首先映入我们眼睛的就是重重的几个“墨团”,第二个“日”字,如果我们不根据上下文来理解的话就比较难认出来,笔画之间的墨完全融入到一起,增加了整个字的份量感,同时也与其上下左右的字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其“为”、“吾”、“龚”三个字,都是有意识的上半部分笔画都连在一起,使字的上下或是字的左右形成强烈的反差,不止是单个字之间形成对比,字与字之间也能行成对比,再离远一看,这些“涨墨”的字似乎是遥遥呼应,星星点点的散落在整幅字中,这样就为整幅作品增添了无穷的乐趣。正是这样的一种乐趣,我们才觉得书法不是单纯的在写字,而是有意识的在谋篇布局,有一种掌控天下的感觉,一个个字就是在排兵布阵,什么样的兵放在什么样的位置最合适,什么时候需用重兵,而什么时候又适合打游击。如果只是一味的横冲竖撞,那是莽夫所为。书法是有一个游戏规则的,如果不懂规则,那么就是门外汉。wWW.EEELW.COM只有你懂这样的规则,并且把这种规则玩转的很熟练的时候,你才能成为一个高手。而王铎就是这样的一个高手,他把这种规则玩到了一个极致。再如《临王羲之小园子贴》(见下左图),整幅作品中,刚开始的第一“仆”字的左偏旁就完全被涨为墨团,而当他写到第九个字“杂”时“涨墨”效果比第一个字还要狠,人们的视线完全被这两个突兀而强烈的墨团所吸引,更妙的是“可”字,已经涨成一个符号形态,王铎通篇有意识地使用涨墨呼应对比也十分明显,如上部第一行第一字的‚‘仆’字和第三行第一字的‘故’字的涨墨与右下角‘杂’、‘可’、‘处’‘静’等字相呼应,中部第二行的‘往’字与第三行的‘伦’字相呼应,这种不同位置的参差对比,使作品在整体视觉效果上别具一格。再比如这一幅作品(见上右图),前面几个字还是正常的书写,但到了第二行第三个字的时候,这个字的上半部分已经完全涨成了一个墨团,与前面的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而到了下面,又恢复了正常的书写状态,写到第四行的时候,最后一个字又重复的使用了这种涨墨的方法,往往人们觉得都到了最后一个字了,就不应该重了,但是王铎却能反其道而行之,突破传统的书写状态。这是在对整体章法上有了一定的控制能力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去关注其它方面,同理,对墨法的运用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信手拈来,才能给人出其不意,才能真正做到心手相应。

王铎的“涨墨”法对后世的影响

    王铎对于墨法的运用对后世的书法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大部分的书家都或多或少受到王铎的影响,如黄宾虹、沙孟海、林散之等。很多人都继承并发展王铎的墨法。从当代著名“草圣”林散之的作品(见下图)中可以清晰的看出,这幅字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个字,但是有四个字都有“涨墨”的影子,第一个“春”字,上面几个笔画都粘连在一起,空间拉的比较长,最后收笔又比较轻松,第二行第一个“风”字第一笔和里面的笔画很重,右边放开,形成对比,第三个“月”字完全变成几个重重的笔画,与上下左右的字形成鲜明的对比,但又能很好的统一起来。如果我们在写字的时候不关注这些的话,那写出来的就只能是字,而不会变成一幅书法作品。一幅作品不仅仅是字要写的好,还要有自己的感情在里面,王铎的墨法就是他的感情所化,他用墨法来表达他自己内心的情感,是开心也好,愤懑也罢,总之他成功的把自己的感情带到了他的书法作品当中,给我们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在书法史上留下一笔的都是成功的,我们是要默默无闻的写自己的字还是能有所创新,完全取决于自己,只有不断的从古人的作品中汲取营养,还要有创新的精神,只有突破自己,才能在书法创作上有一定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