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三亿论文网 > 免费资料 > 答辩资料 > > | 实习报告 | 开题报告 | 写作技巧 | 任务书 | 谢词致谢 | 答辩资料 | 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免费论文

小学数学教研总结

更新时间:2019-04-13来源:www.eeelw.com 责任编辑:佚名

 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策略

(一)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关注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经历探索问题的过程。让数学走进生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知识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学习接受起来会更容易,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能更放松、更主动、更有自信、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参与学习活动会更积极,而学生身边的事物和生活场景恰恰是他们最熟悉的。所以在教学中,借助孩子身边的事物讲解数学知识,使他们产生亲切感,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会提高他们数学学习的自信和数学学习的兴趣。另外,多样的教学情境会使学生产生新奇感、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会使他们用更积极的态度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和感受知识的形成、探究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使之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培养孩子的数学学习兴趣除了学校的培养外,家庭教育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至观因素。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做数学”、“悟数学”、“用数学”。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无时不在。家长应试着一起和孩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如:春天到了,家长带孩子去公园踏青,一边享受大自然的美景,一边有意无意地用数学描述所见所闻,抒发自己的情感 ——“哇,这儿有这么多种不一样的花,有红色的、紫色的、粉红色的……数一数,共有八种呢!”“你喜欢哪一种呢?妈妈,喜欢的红色的比你的多呀!”像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受数学,孩子就会逐渐像你一样拥有一双数学的眼睛,学会用数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其实这就是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形成数学观念,培养数学素养,对今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二)注重情境的创设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内在动力,使学生想学、乐学,激励学生积极动脑、积极思考。

根据小学生处于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思维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的基础上的,我们要注意多方设法创设思维的情境,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根据儿童的好奇心理,利用幻灯、投影来辅助教学,儿童最感兴趣,学习热情十足,因为它色彩鲜艳,五彩斑斓,能充分提高儿童的注意力、观察力,进而激发儿童的丰富想象力,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一年级上册,第61页第13题,可利用幻灯片出示:在清清的池塘中,有6只青蛙停在荷叶上,突然有2只跳入水中,这时老师可以提问:“同学们荷叶上,还有几只青蛙?”同学们会异口同声的回答:“还有4只!”。这样生动直观,课堂上的学习情绪十分活跃,不但教学效果特别好,而且激发了他们以后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鼓励和提倡学生质疑问难

质疑问难应该是对师生双方面的要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更要鼓励和提倡学生向老师进行质疑。这样才能鼓励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思考。如在讲“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时,学生问:“老师讲长方形有的特点正方形都有,而正方形有的特点长方形没有,那么是长方形邻边不相等这个特点正方形就没有,这怎么解释呢?”对这个问题,教师要思考是讲错了呢?还是学生的思考方法不对呢?所以,不要立即对学生提的问题给予否定或肯定地回答,而是经过周密思考,教师在有了准确答案后,先表扬学生敢于思考的精神,然后反问学生:长方形有哪些特征?“邻边不等”是长方形的特征吗?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自己弄清长方形的特征。长方形的邻边可以不等,也可以相等,邻边相等的长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也是正方形。这样就发扬了教学民主,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不懂就问,想问什么就问什么,培养学生由“敢问”到“善问”,由“学答”到“学问”。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则靠语言来表达,人们总是运用语言来进行思维活动的。从低年级开始就要加强语言表达训练,在教学中要经常鼓励学生积极地说、大胆地说,说时声音要响亮,培养学生爱说的习惯,虽然一年级学生说得缺乏条理,但是要鼓励说下去,慢慢地达到完整、流利。通过引导学生完整地表达数学含义、数学知识的算理,促进知识的内化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运用教学教具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他们出于好动,好奇的阶段,他们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为了适应这种思维方式,就需要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通过具体材料感知作为支撑,建立表象逐步达到抽象。通过实物教具来教学,效果会更明显。例如题目:10-()=8,可让他们每人准备十根小木棍,结果课堂上一片欢腾,儿童们在快乐的气氛中,很快得出10-(2)=8。由于他们通过眼看、手摸、多种感官进行认识,通过自己的思维得出答案。

(五)强化课堂的练习训练

针对低年级儿童的好奇心理,要运用练习设计的多样化,使他们具有新奇感,引发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强化顺向思维训练:5+4=()  6+3=()

2、注意逆向思维训练:5+()=9 6+()=9

3、重视多向思维训练:()+()=9

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强化练习中实现,通过综合性练习,使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中找出规律,启迪思维开发智力。

如在讲“商不变的性质”的时,可以根据“6÷3=2;60÷30=2;600÷300=2;6000÷3000=2”一组题,又出另一组题:“(6×2)÷(3×2)=2;(6×3)÷(3×3)=2;(6×4)÷(3×4)=2;(6×5)÷(3×5)=2。”然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分析、思考。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被除数与除数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其商不变的理解程度,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归纳、抽象能力。像这样坚持对学生引导训练,逐步形成学生的思维习惯,从而达到提高他们思维能力的目的。

(六)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小学儿童由于年龄小,思维带有很大的盲动性,因此要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就要教会他们思维的方法。针对一年级儿童要教会他们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要他们知道怎样思考,还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思考。例如:教学 7+5=(),教师可让学生操作小木棒,边操作边思考,先想7加几得10,再把5分成3和2,7加3凑成10,10再加上2得12。这样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这样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就发展了儿童的思维能力。

(七)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良好的思维习惯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良好的思维习惯主要有:独立思考、不依赖别人的习惯,认真审题、认真思考的习惯,质疑问题、刨根问底的习惯等。要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师就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要面向全体,严格要求,要耐心开导,指点迷津,要持之以恒,从低年级就要注意训练。要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

总之,培养儿童的数学思维能力要贯穿到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过程中。教师的备课不仅仅是备课本,还要备教材、备学生,以此来明确思维训练的方法和途径。上课的形式要讲求多样化、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信息流通的过程,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智利活动的核心,应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注意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创设情境,加强训练等方式方法,使学生主动的尝试探求新知识的乐趣,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那么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能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培养起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