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金币:1000 个金币 | 资料包括:完整论文 | ||
转换比率:金额 X 10=金币数量, 例100元=1000金币 | 论文字数:28912 | ||
折扣与优惠:团购最低可5折优惠 - 了解详情 | 论文格式:Word格式(*.doc) |
摘要:“知行合一”思想是王阳明心学所贯穿的主线,历来为学界所着重研究。本文主要探讨“知行合一”说的发展过程,其中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知行合一”说的提出时期,其主要探究“知行合一”说的提出所经历的过程,以明晰“知行合一”说形成于对宋儒学说的困惑以及获罪刘瑾的人生磨难中;第二部分为“知行合一”说之初期形态,主要探究“知行合一”说与“心外无理”说的关系,此时期的“知”主要指对道德规范的先验觉知能力,“行”为道德实践,“知”与“行”主要在外在道德实践中实现合一;第三部分为“知行合一”说的中期形态,主要讨论“良知”的含义及其与“天理”的关系,扩充“行”的内涵:道德意志,实现“知行合一”说由早期形态向晚期形态的转变;第四部分为“知行合一”说之晚期形态,主要处理“知行合一”说与“致良知”说的关系问题,扩大“知”的内涵:经验知识,“知行合一”说的晚期成熟形态有两个特点:“知”与“行”在道德意志中实现合一,道德实践领域内的“知行合一”与经验求知领域内的“知行合一”相统一。总体来说,阳明关注的重点在于道德实践中个体的心理机制问题,“知行合一”说呈现出从外在道德实践上的合一至内在意念上的合一走向。
关键词:心外无理;知行合一;良知;天理;致良知
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3 一、 “知行合一”说之提出时期-5 二、“知行合一”说之初期形态-7 (一)初期“心外无理”的内涵-7 (二)“知”为道德规范的先验觉知能力,“行”为道德实践-9 (三)“知”与“行”同时产生,同时完成,不存在时间差-10 (四) “知”在“行”中被证达,“行”在“知”中被指引-10 (五)内在的合一与外在的合一-11 (六)“知行合一”与“心外无理”的关系-12 三、“知行合一”说之理论中期形态-13 (一)逐渐用“良知”取代“天理”-13 (二)“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15 (三)“良知”即是非之心-17 (四)“良知”促使经验知识的获得-18 (五)提出“致良知”-19 四、“知行合一”说之晚期形态-21 (一)意念层面的合一与行为层面的合一相统一-22 (二)“凡谓之行者,只是着实去做这件事”-23 (三)规范领域的合一与经验领域的合一相统一-24 (四)“致良知”与“知行合一”的关系-25 结语-28 参考文献-29 致谢-31 附录:“知行合一”说在儒学发展史中的地位-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