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金币:500 个金币 | 资料包括:完整论文 | ||
转换比率:金额 X 10=金币数量, 例100元=1000金币 | 论文字数:29965 | ||
折扣与优惠:团购最低可5折优惠 - 了解详情 | 论文格式:Word格式(*.doc) |
摘 要:品牌是一种无形的企业资源, 它的重要作用已经随着时间彰显无遗。在某种程度上,说品牌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毫不过分。对企业来讲,优秀的品牌是一种不可替代的重要战略资源。因此,品牌构建策略对企业来讲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市场经济已经越来越完善,品牌的作用更加明显。汽车品牌构建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象征,它象征着高质量、高档次以及身份地位,这种品牌影响促使汽车品牌构建被社会认知所广泛重视。本文关于我国汽车品牌构建的问题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首先,介绍我国汽车品牌建设的现状。总结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变化以及我国汽车品牌构建发展迅速但是国际地位低下,发展受限等问题,并出现了合资自主的新趋势。 其次,研究我国自主品牌发展存在问题以及问题存在的原因。自主品牌发展较快,但是我国汽车自主品牌构建力度不足,所存在的品牌价值也远远的低于国际品牌价值。主要问题是品质低下,品牌文化缺失,以及售后服务不到位以及盲目扩大产能等。产生问题的原因是政府支持力度的不足,企业体制的约束,零部件配套依赖性严重,消费观念畸形等。 再次,探讨了品牌构建对我国汽车行业的影响。从技术溢出效应,品牌营销方式的改变以及品牌观念的转变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国外品牌在我国的品牌建设也有很多负面的影响,例如抢占我国消费市场,引导消费者崇外消费观念等等。 最后,本文对我国汽车品牌构建提出了措施以及建议。我国汽车品牌构建需要提高自主创新的水平,促进自主汽车企业的营销模式改变,从产品营销到品牌营销。加强自主品牌的品牌管理,塑造品牌文化,加强消费者的安全感,不断完善汽车品牌构建的各个环节。 关键词:汽车产业;品牌构建;影响因素;对策
目 录 摘 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1 1.1问题的提出-1 1.2 文献综述-1 1.2.1 品牌理论综述-2 1.2.2 汽车品牌理论基础-4 第二章 中国汽车产业生产和品牌构建的现状-5 2.1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情况-5 2.2中国汽车主要品牌的现状-6 2.2.1我国自主汽车品牌发展迅速-6 2.2.2我国自主汽车品牌国际地位概况-8 2.2.3 出现了新的“合资自主”趋势-9 第三章 我国汽车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11 3.1我国汽车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1 3.1.1我国汽车品牌产品设计不完善-11 3.1.2自主品牌汽车质量堪忧-11 3.1.3售后服务不到位-12 3.1.4品牌文化缺失-12 3.1.5 仓促扩大产能,业务过于多样化-12 3.1.6我国自主品牌高端产品稀少,产品结构欠佳。-12 3.2我国汽车品牌构建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13 3.2.1政府对自主品牌的支持政策退出-13 3.2.2 我国市场竞争体制以及公司管理制度不健全-13 3.2.3我国消费者的消费观念畸形-13 3.2.4 缺乏品牌经营意识-13 3.2.5 汽车零部件配套上的过于依赖-14 3.2.6 对自主技术研发的投入不足-14 3.2.7行业集中度过高,垄断市场阻碍了品牌的构建-15 第四章 品牌构建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影响分析-17 4.1 品牌构建对我国汽车产业的积极影响-17 4.1.1 品牌构建国际化战略对我国汽车行业产生技术外溢效应-17 4.1.2 品牌构建对我国汽车营销的影响-19 4.1.3 促使我国本土汽车品牌注重品牌文化建设以及产品定位-22 4.1.4 外国品牌的国际化战略促进了我国汽车消费的腾飞-23 4.1.5 国际品牌的进入促进了我国汽车行业产业结构的调整-23 4.2 汽车品牌构建对我国汽车行业的负面影响-24 4.2.1 技术吸收失败,市场丧失-24 4.2.2 国外品牌与我国合资进行品牌构建,我国自主品牌丧失创新动力-24 4.2.3 国外品牌引导我国消费者消费偏好,消费者不愿意购买本国产品-25 4.2.4 国外汽车品牌在与我国合作的过程中,利用股比控制中方-25 第五章 我国汽车自主品牌发展的对策-26 5.1 提高我国自主汽车企业自主研发水平-27 5.2 促进我国自主汽车企业营销方式的转型-27 5.2.1 深度变革营销观念-27 5.2.2 完善售前售后服务-27 5.3 加强我国自主汽车品牌管理的能力-27 5.3.1 品牌定位要适合、明确,品牌特征要凸显-28 5.3.2 强化品牌忠诚度-28 5.4 培育我国自主汽车的品牌文化-28 5.5完善产品设计,提高产品质量,扭转消费偏好-28 5.6保持现有低端市场的优势,瞄准中高端市场,积极开拓二三级市场-28 5.7 缔造经典车型,强化品牌认知-29 5.8 政府为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29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31 6.1 结论-31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31 参考文献-33 致谢-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