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歌苓,享誉世界文坛的华人作家,是海外华人作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以中、英双语创作小说,她至今已经发表和出版了十二部中文长篇、一部英文长篇和几十个短篇小说,这些作品无论是对于东、西方文化魅力的独特阐释,还是对社会底层人物、边缘人物的关怀以及对历史的重新评价,都折射出人性,哲思和批判意识。目前学界对其小说的研究可以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1.文革印象:从开青、赵君《从双重视角解读严歌苓笔下的“文革”》(《金田》2013,10),高凌伟《世界不让你们成为女人――严歌苓《雌性的草地》的女性主义解读》(《作家》2009)中看出,严歌苓的小说与她的生活经历有适度重合,“文革”在她的青春记忆里留下了痕迹。她用自己独有的叙事方式,冷淡叙述那个激情年代下的人与事,给我们展示了“另一种文革”。 2.移植边缘:李侠云在《流散语境中的回望――美华女作家严歌苓的“中国记忆”小说研究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2009)中阐释了在中西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中边缘人物的疑虑、焦灼、无奈和苦闷,展现了在中西文化夹缝中一种孤独的生活状态。 3.非常态情感:张云丽《严歌苓小说的情爱伦理叙事》(《语文学刊》2003,13),孙杨《论严歌苓短篇小说中的“非常态恋情”》(《电影评介》2011,7),吴玉珍《看严歌苓小说中的人性与情爱》(《社科纵横》2011,12)等描述了严歌苓大多用超越常规状态的情爱叙事,挖掘其对人性与情爱本质的揭示。因为取消了道德归罪的价值审判,为我们展现了一种理解“生命多样性的可能”,为我们在超越普遍道德伦常之外看到了更丰富的伦理叙事。 4.雌性魅惑:解孝娟在《别样的身体写作——论严歌苓的女性书写》(《当代文坛》2012,4)中认为,严歌苓小说中的女性通过对自己身体的支配和追求的力量,以及在困境中生存的坚韧,体现了女性特有的人性魅力,展示作者对女性生命存在的的独特思考。李培在《雌性的魅惑——试析严歌苓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独特内涵》(《华文文学》2004,6)中通过对严歌苓笔下的各类女性形象的分析,引起我们对女性意识和女性精神价值的深思。 5.人性光辉:董晓慧在《苦难中的人性光辉——解读严歌苓笔下的女性形象》(《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2,3)中讲述了严歌苓作品中浓厚的女性主义色彩,展现女性在苦难中所表现出的人性光辉。陈少雅在《角色变化中的人性思考——评严歌苓<赴宴者>》(《西江月》2013,29)中写出严歌苓的《赴宴者》直接中以人性作为基础,荒诞与真实的展开都基于人性同时又表现人性。研究者将社会现象与人性思考结合起来,挖掘作者要表达的人性观点。 目前,对严歌苓小说的研究已经相当多,但对作家国内时期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对赴美后小说的研究篇目也具有局限性。金阳的《严歌苓评传》是一篇对严歌苓国内时期创作具有综述性质的珍贵成果,但对这些作品的研究角度不多。庄园的《女作家严歌苓研究》也存在仅收录他人的点评与研究的局限,缺少宏观的把握。总体来说,目前学界对严歌苓作专项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发掘和完善。
(二)意义与价值 本课题旨在解读严歌苓小说中人物的病态情感,具体从病态情感的创作类型、病态情感的形成原因、以及病态情感背后的人性关怀三个方面展开,以呈现严歌苓小说中病态情感书写的整体面貌。
(三)参考文献 [1]严歌苓.严歌苓散文集[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 [2]李娟.从女性生命形态看严歌苓小说的叙事伦理[J].河南大学学报.2010,5 [3]李雨庭.疼痛悲欢的人性展示——严歌苓小说论[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 [4]曾庆江.新移民小说中中国形象的三个维度[J].华文文学.2009,10 [5]米兰·昆德拉著 许钧译.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6]陈瑞林.“迷失”与“突围”——论海外新移民作家的文化“移植”[J].华文文学.2006,5 [7]严歌苓.我不是乡土文学作家,我到哪里都是边缘人[N].南方周末,2005,1 [8]严歌苓.连这点儿坚持都没有就别写作了[N].南海网,2013,5 [9]严歌苓.寄居者[M].武汉:武汉人民出版社.2009,2 [10] 钱虹.“无非男女”与“无色之情”——关于严歌苓的海外小说及其他[J].名作欣赏2013,31:25-27 [11] 黄雪玲.理想主义光辉映照下“人”的觉醒——略论严歌苓早期的作品[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3):79-83 [12]张凯默.华美 本真 迷失——严歌苓笔下的女性同性之爱[J].名作欣赏 2013,06:30-32 [13]孙杨.论严歌苓小说中的“非常态恋情”[J].电影评介2011:103-107 [14]刘洁.浅析严歌苓小说中的畸异人物[J].语文建设2013,17:26-27 [15]刘金祥.危险地带的情感迟早崩盘[J].黑龙江日报2014,10:1-3 [16]郝丽平,黄振林.严歌苓作品中“畸形情感”的创作心理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8:118-122 [17]丁婕.近十年严歌苓小说研究综述[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9(3):75-81 [18李燕.跨文化视野下的严歌苓小说研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157-160 [19]何敏.严歌苓小说中的温情关系研究[J].名作欣赏2016:103-105 [20]刘舸,杨凤娇.严歌苓同性恋小说创作及对普洛伊的接受[A].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19(3):146-1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