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三亿论文网 > 免费资料 > 开题报告 > > | 实习报告 | 开题报告 | 写作技巧 | 任务书 | 谢词致谢 | 答辩资料 | 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免费论文

如何写《逃离》论文开题报告

更新时间:2018-01-17来源:www.eeelw.com 责任编辑:三亿论文网

 课题研究现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门罗的短篇小说被广泛编入加拿大、英国和美国等国家出版的各类小说选集,逐渐引起了西方评论界的注意,相关研究迅速升温。不仅在英语国家,在世界其他地区,研究其小说的学术论文和书评文章都大量涌现。在其出生地和居住国加拿大和美国,研究热潮更是一浪高过一浪,研究专著相继出版。美国女作家、普利策奖得主简·斯迈利(Jane Smiley)曾称赞门罗的作品“既精妙又准确,几近完美”。路易斯·麦肯德里克(Louis MacKendrick)编辑的《可能的小说:艾丽丝·门罗的叙事行为》(Probable Fictions: Alice Munro’s Narrative Acts,1983)以及朱迪思·米勒(Judith Miller)主编的论文集《艾丽丝·门罗的小说艺术:无法言说的言说》(The Art of Alice Munro: Saying the Unsayable,1984)概述了门罗最先出版的四部短篇小说集中所关注的问题,为以后的门罗批评研究奠定了主要研究方向,拉开了门罗研究热的序幕。之后,尽管对门罗小说的批评重心随着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而有所不同,但批评者的研究焦点基本保持不变。纵观国外文学评论界对门罗小说的研究,批评视角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门罗的作品在叙事手法上一反传统小说线性叙事的模式,淡化故事情节,灵活采用倒叙、插叙、补叙等手段,变换叙述节奏,营造叙事悬念,增强了小说叙事的张力。因此,其小说的叙事艺术是首先引起众多学者专家研究兴趣的热点,相关成果为门罗研究之最。《可能的小说:艾丽丝·门罗的叙事行为》(Probable Fictions: Alice Munro’s Narrative Acts,1983)一书选编了九篇学术论文,探讨了门罗早期几部作品中的叙事手法、叙事结构和叙事语言。女性叙事方式反映了女性的思维特征,也反映了女性的社会身份,既讨论了门罗语言的特征,又论述了门罗的叙事方式的多样性,这些叙事手段的调整是由于门罗的女性身份让她的敏感的意识到了现实的不确定性,并且多样的女性叙述技巧服务于主题,为故事构建了合理的框架。如,罗伯特·撒克(Robert Thacker,1983)的《艾丽丝·门罗小说的叙事辩证法》(Clear Jelly: Alice Munro’s Narrative Dialectics)讨论了双重视角在门罗小说中的运用,并指出独特的倒叙手法是其小说艺术魅力的催化剂。   其二,作为一位女性作家,门罗十分关注普通女性的生命体验。作品常以女性为主角,擅长选取女性生命中的片段,来观照她们的生存状态,探寻她们丰富的内心世界。有不少学者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其进行审视。贝弗莉·拉思波瑞奇(Beverly J. Rasporich)的专著《两性之舞:艾丽丝·门罗小说中的艺术与性别》(Dance of the Sexes: Art and Gender in the Fiction of Alice Munro,1990)以女性主义文学理论为基础,探察了门罗的女性身份、女性意识和女性主义意识对其小说的形式、技巧和内容所产生的影响。她的作品以女作家的细腻、女性的视角描写生活中的冲突。她的作品体现女性一生的欲望和期盼,挣扎和努力,从女性自我醒悟等角度表达对女性的关注,通过简单情节描绘男权征服意识和女性反抗意识的对立、逃离欲望与现实束缚的双重压力、夫妻关系与亲子关系的严重失衡等等,把平凡女性面临选择时的矛盾彷徨、困惑无助刻画的细致入微。另一位重要的女性主义研究者玛格达莱妮·雷德克普(Magdalene Redekop)的《母亲们与其他丑角们:艾丽丝·门罗的小说》(Mothers and Other Clowns: The Stories of Alice Munro,1992)则聚焦于门罗作品中的母亲形象及母女关系。   其三,一些学者研究了门罗生活的地域背景与其小说的关系。研究者们普遍认为,鲜明的地域特征构成了门罗作品的一大特色,她在小说世界中构筑的“门罗王国“,堪比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县”。布兰顿·康伦(Brandon Conron)在论文《门罗的仙境》(Munro’s Wonderland, 1978)中指出门罗的作品抓住了安大略农村小镇的特色。拉斯波瑞奇(Beverly J. Rasporich)的《两性之舞:艾丽丝·门罗小说中的艺术与性别》(Dance of the Sexes: Art and Gender in the Fiction of Alice Munro, 1990)专辟一章,具体论述了门罗地域作家的身份与其女性特征以及女性主义思想的关系。   其四,门罗的小说大多带有自传性质,通过对小镇居民日常生活的细致描摹,异常真实地刻画了二十世纪中早期加拿大偏远小镇中普通百姓尤其是平凡女性的现实生活图景。一些研究者聚焦于其现实主义的手法。如,布洛杰特(Blodgett, 1988)认为门罗首先是一个写实主义作家,其小说植根于活生生的现实世界。乔治·伍德考克(George Woodcock, 1986)在题为《生活的情节:艾丽丝·门罗的现实主义》(The Plots of Life: The Realism of Alice Munro)的论文中评论道,门罗采用仿若蛋清画般的纪实手法来呈现故事的场景和人物,其手法较为接近二十世纪早期的欧洲现实主义。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对门罗及其作品进行了比较系统和综合的研究,如罗伯特·撒克(Robert Thacker)费三十年心力写成的评传《艾丽丝·门罗:书写自己的人生》(Alice Munro: Writing Her Lives, 2005)详实地介绍了门罗的成长经历、写作生涯及其出版发表的作品,论证了作家生活与其作品的交织关系。布拉德·胡珀(Brad Hooper)所著的《艾丽丝·门罗小说赏析》(The Fiction of Alice Munro: An Appreciation, 2008)全面考察了门罗的小说,并对各部小说的主题、形式。写作技巧以及写作风格进行了逐一评析。哈德罗·布鲁姆(Harold Bloom)著述的《艾丽丝·门罗》(Alice Munro, 2009)提供了门罗的生平年表,作品目录,参考文献,索引等极有价值的信息,为从事门罗研究的学者们提供了便利。   国内有关门罗的学术性研究起步较晚。2000年以前,除了零星一些推介文章,国内文学界对门罗的研究几乎为空白。2000年至2008年陆续发表的一些学术论文中,大多以印象批评式的文章为主,展开批评视角的较少。2009年门罗获得布克国际文学奖之后,国内研究菜日渐增温,发表的研究论文大幅度增长。   批评家们从主题、叙事策略、写作风格、语言特色以及女性主义等方面对其小说进行了探究。同国外研究相似,相关学术论文也以叙事研究为最。谭敏、赵宁的《迷失在逃离与回归之间——析门罗短篇小说<逃离>的叙事策略》认为,《逃离》对双线交错的叙事进程和停顿、重复、省略等叙事技巧的运用,使小说叙事节奏富于变化,并深化了故事的主题,赋予了作品丰富的艺术内涵。傅琼的《叙事文体学视阈下<逃离>中的叙述视角与人物话语分析》(2011)基于叙事文体学的理论框架,探讨了《逃离》的叙述视角及作品中人物的话语特点,从叙事及文体两个方面来解读作品的主题、人物性格及其心理,视角颇为新颖。   其次,一些学者从女性主义角度探讨了门罗小说中的女性意识,如郭佳佳的《基于女性意识的逃离》(2010)和于艳平的《<逃离>的背后: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成长》(2010)。于艳平以女主人公卡拉两次逃离背后女性意识迂回发展的历程,表现了女性要实现主体意识,必须具备经济独立和思想独立两个条件,不同条件的满足导致了卡拉两次逃离的不同结果。   此外,查询中国优秀硕博士论文库显示,有三篇以上门罗为选题的硕士论文,王艳芳的《艾丽丝·蒙罗短篇小说集<出走>中的不在场话语》(2009)研究了《逃离》中所采用的不在场话语的策略;宫萍的《身份问题对艾丽丝·门罗文学创作的影响》(2009)具体论述了作家的女性身份以及加拿大国籍身份对其短篇小说的主题、叙事方式以及文学创作的影响。从而发现她的作品,综合了对现代女性诸多问题的审视,其中包括爱情、婚姻、家庭、亲子关系问题等,门罗没有美化现实,而是以 女性的视角和超脱的态度暴露主人公自己的问题,向读者展现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   综上,学者、批评家们从各个角度对《逃离》进行了探讨研究,使该小说的研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准。 

课题研究目的:

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逃离》详细描述了女孩儿卡拉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小说中,卡拉有过多次逃离经历:逃离家庭,逃离婚姻,逃离同伴,最终回归旧日生活。本课题拟从三个方面研究卡拉逃离的原因:备受压抑的家庭环境;卡拉所处的社会环境;卡拉自身不成熟的女性意识。该课题旨在揭示门罗的该小说细腻刻画介于青春期和成年女性之间的女孩子的彷徨、无所适从和探索尝试等心路历程。 

课题研究要点:

  1. Introduction 1.1 Alice Munro and Runaway 1.2 Literature Review 2. Causes of Cara’s Growing Pains 2.1 Family Factors 2.1.1 Family’s Structure 2.1.2 Family’s Economic Condition 2.1.3 Family’s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2.2 Social Factors 2.2.1 Cultural Factors 2.2.2 Economic Factors  2.3 Personal Factors 2.3.1 Dissatisfaction with Real Life 2.3.2 Hopes for Future Life 2.3.3 Immature Female Consciousness 3. Conclusion: Having analyzed Cara’s runaway and the causes of her growing pains involved, this paper finally concludes that Runaway reveals the author Alice Munro’s keen insight into Canadian young women’s predicaments of helplessness and despair and their self-saving attemp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