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三亿论文网 > 免费资料 > 开题报告 > > | 实习报告 | 开题报告 | 写作技巧 | 任务书 | 谢词致谢 | 答辩资料 | 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免费论文

花木兰形象开题报告范文

更新时间:2018-01-17来源:www.eeelw.com 责任编辑:三亿论文网

 课题研究现状:

  花木兰是中国古代传说的四大巾帼英雄之一,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壮的英雄史诗。千百年来,花木兰一直是受中国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为她又勇敢又纯朴。1998年,美国迪斯尼公司将花木兰的故事改编成了动画片,幽默、夸张,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花木兰的英勇事迹,受到了全世界的欢迎。重新塑造的具有个人主义和女性主义精神的花木兰形象吸引了国内外不少学者对之进行了深度解读。 国外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相对甚少,美国的吉夫.可如迪(Jeff Kurtti)在《木兰的艺术》(The Art of Mulan )(1998)中说,“迪士尼的制作者们认为仅仅强调木兰的行为是为履行女儿的义务不足以令那些不了解孝道的观众信服,所以迪士尼将木兰的从军动机定位于木兰对父亲的爱和寻求自我价值两个方面,后者更有女权主义思想的体现”(5)。美国的麦格雷尔如此评论《Mulan I》(1998),“我们又一次跌入了一个刻意操纵的叙事陷阱,我们看到迪斯尼这台文化工业的压路机碾碎了本土文化和习俗,将其固有的值观灌注到一个以勇敢和爱情洗刷耻辱的故事之中,从而保证了票房收入”(48)。诚然,这部影片因为注入了个人主义和女权主义新元素因此受到了全世界范围内很多观众的欢迎。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两种花木兰形象也有一番研究。毕耕和李冬青在《<花木兰>:迪斯尼演绎的东方传奇》(2000)中电影改编的风格特点、故事情节的设计、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对影片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影片的艺术特色后指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优美诗篇,能够在西方的银幕上表现得如此生动精彩、美轮美奂,这充分说明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是属于全世界、全人类的”(35)。这也表明了中西方文化融合有一定的必要,所以学者贾东亮和李琳的《从电影Mulan看中西文化的融合与冲突》(2005)以电影的各场景来分析中西文化的融合与冲突的角度,藉此指出“整部电影通过对一个东方典型的塑造达到了成功,这是文化融合和认可的表现;另一方面,东方文化的被动被改造也是我们必须警惕的,在故事的背后,中西文化的融合与冲突也因此凸现了出来,美国以至西方文化对东方带来的影响值得我们深思” (120)。所以说文化的融合有着两面性,我们要理性地对待它。魏邵飞的《花木兰形象的文化变迁——从乐府<木兰诗>到卡通<花木兰>》(2006)采用文献考证、形象学、话语分析等研究方法,借鉴了文化研究的批评视角的方法详细剖析了木兰形象的变迁(1)。花木兰形象的变迁使我们意识到了中美文化存在着本质性差异。王新舒在《木兰“出走”之后———谈迪斯尼影片<花木兰>的变与通》(2010)一文中通过谈迪斯尼影片《木兰》的变与通得出了“分析迪斯尼《花木兰》中体现出来的中美文化的差异与融合,既可以增强人们对域外文化的认识与了解,又可以使国人更清醒的审视传统文化的特质,推陈出新,促进民族文化的复兴与新生。”(27)的结论。刘迎春的《论中美花木兰形象之差异》(2011)的研究中通过花木兰的形象对比得出“产生中美两国的花木兰形象差异的原因其实就是东西方文化的隔膜,也是西方人对东方文化误解的一个具体的表现,在对花木兰故事的改编中,美国人拿去的只是中国花木兰的名字,并没有得到中国女英雄花木兰的精神和文化传统。”(P103)的观点。韩玉强的《美国电影Mulan的个人主义文化透视》(2012)中通过对比的方法指出,“木兰代表着美国个人主义的文化主导模式: 强调个人的思想自由和行动自由,认为个人是价值的主体,崇尚个人奋斗带来的成功”(29)。任晨的《中美文学与电影中花木兰形象的跨文化阐析》(2013)认为,“木兰故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中国古代故事能历经千百年依然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除却引起中国现代学者对木兰故事本身价值的挖掘发展之外,能否更好地可持续利用这些文化资源,发展自身文化更应得到目前学界的深入思考”(2)。 综上,学者、评论家们从各个角度对中美花木兰的不同形象进行了探讨研究,使该研究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准。 

课题研究目的:

本研究拟对比分析花木兰在中国文化中的形象和在好莱坞动画片中的形象的区别,并探讨说明造成这些差别的原因。通过探讨研究得出美国好莱坞把中国文化中勤劳勇敢和善良淳朴的花木兰形象改造成为一个具有鲜明的个人主义和女权主义精神的花木兰形象,其终极意图在于向全世界范围内的观众宣扬美国的个人主义和女权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