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三亿论文网 > 免费资料 > 开题报告 > > | 实习报告 | 开题报告 | 写作技巧 | 任务书 | 谢词致谢 | 答辩资料 | 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免费论文

《檀香刑》论文开题报告如何写?

更新时间:2018-02-01来源:www.eeelw.com 责任编辑:三亿论文网

 课题研究现状:

  

与翻译补偿理论有关的术语compensation, compensatory和compensate for等最早出现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期七十年代早期。例如Nida和Taber曾经提出:“在译入语中使用恰当的成语(idioms),并视之为弥补意义缺损的权宜之计”( 1969:106)。纵观国外学者对于翻译补偿的看法及研究成果,大多把补偿看成是一种翻译技巧,通过不同层面的补偿达成译文与原文在某种效果上的对等。例如Toury (2001:59)的描述翻译理论以文化和语境为中心,并提出了源语与口语互补的双向分析原则。Wilss (2001:24)从翻译单位的角度对补偿进行定义,强调“微观语境和宏观语境的补偿”,也把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文化研究等交叉学科和相关学科纳入研究视野,使补偿超越了字、词、句的层面。Hervey & Higgins (1992)在确定翻译补偿研究的范围拓展上做出了很大贡献,他主要从语用学的角度入手,提出了四类补偿范畴,即转类补偿、转位补偿、兼并补偿和拆分补偿。

我国的翻译补偿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第一阶段(1980-1999年)的学者包括王恩冕、柯平、区拱、但汉源、孙迎春、乐金声、陈登等。他们的着眼点往往在文化差异造成的翻译损失的补偿,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具体的补偿策略,共提出了增词法、引申法、拆译法、溶合法、具体化、概略化等十多种补偿手段。他们的开拓性研究引起了国内翻译界对补偿问题的关注。第二阶段(2000-2005年)研究的主要特点是发展速度加快,研究范围拓宽,并呈现跨学科研究的态势。这一阶段的6年间发表的论文总数是初期20年间的3倍多,在补偿类型和跨学科研究方而也有了突破。在此阶段己有学者跳出具体方法研究的初级范畴,从语言学或哲学的高度来研究补偿问题,给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第三阶段(2006-2011年)的研究呈现出研究人员多,发展势头猛,多学科研究更明显等特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夏廷德出版了专著《翻译补偿研究》,代表了目前国内对补偿问题最系统、最全而的研究。作者首次将翻译补偿作为一种明确的翻译理论形态提出并进行系统性的逻辑演绎。

随着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蜚声海外,掀起了一阵研究莫言文学作品及其译文的热潮。2013年,周满平在《语言学方面的翻译补偿策略研究》中,以《檀香刑》为例,阐释语言学的翻译补偿之于文学翻译的重要意义和研究价值。学者明明在发表《翻译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研究》中,以莫言的作品为出发点之一,全面解析了翻译策略对于中国作品在海外名誉的重要性。2014年,莫言的翻译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出版《葛浩文文集:论中国文学》一书,谈到基于对中国社会的理解,他在翻译莫言作品时运用文化补偿等手法帮助读者理解。

课题研究目的:

由于众多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损失在翻译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为了确保译文尽可能完整地传达原文信息、意义、语用功能、文化因素、审美形式等成分,就需要借助于补偿手段。所以翻译补偿应作为翻译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莫言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的作品被广泛地翻译到国外,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成功之例。《檀香刑》是莫言潜心五年完成的一部长篇力作,其英译本则由被称为目前英文世界地位最高的中国文学翻译家葛浩文翻译而成,他的翻译严谨而讲究,“让中国文学披上了当代英美文学的色彩”。通过研究发现,其英译本的成功与大量使用多种翻译补偿策略密不可分,因此,研究这些策略对于验证文学翻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