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三亿论文网 > 免费资料 > 开题报告 > > | 实习报告 | 开题报告 | 写作技巧 | 任务书 | 谢词致谢 | 答辩资料 | 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免费论文

同辈群体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更新时间:2018-02-24来源:www.eeelw.com 责任编辑:三亿论文网

 一、选题背景

(一)国内外文献综述

   本课题国内外都有学者关注,国外倾向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比较典型的是下面两部著作《乌合之众》和《异类》。国内则倾向于从思想政教育这一视野出发,看待同辈群体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本课题也将沿着同样的思路展开。

1.国外学者的综述研究

(1)《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

作者认为“在集体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从而他们的个性也被削弱了。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吞没,无意识的品质占了上风。”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个性便会被湮没,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而与此同时,群体的行为也会表现出排斥异议,极端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等特点,进而对社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乌合之众》在国际学术界有着十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但该书有其局限性,如作者因群体的非理性性质和表现而对它持鄙视和恐惧的态度,同时他又认为群体是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因而是世界潮流的引领者。这种内在矛盾对于我们今天认识和研究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现象依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同样对于同辈群体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有重要借鉴意义。

(2)《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 美国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这是一部对于“同辈群体与成才关系的基本看法”的典型著作,作者认为“异类,他们都是历史与环境的产物,是机遇与积累的结晶。我们需要了解,所谓的异类,从来就不是什么异类。”“如果没有机遇和文化、环境因素,即便是智商超过爱因斯坦,也只能做一份平庸的工作。”

然而作者过分强调环境的作用而忽视智商和勤劳等内在因素,具有较大的片面性,但其从同辈群体与成才关系的角度来强调环境的作用,对拓宽了同辈群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视野,具有有一定借鉴意义。

2.国内学者的综述研究

(1)《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 陈万柏 张耀灿主编

   作者认为“同辈群体具有自由性、渗透性、独特性,其特有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行为规范对其成员会产生相当大的无形压力,导致同辈群体之间产生认同,决定了同辈群体对其成员的思想有较大影响,要加强对同辈群体的研究和积极引导,注意发挥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积极引导作用。”

   然而作者仅从同辈群体的特点谈思想政治教育,篇幅较少,研究不深入。

(2)论文《同辈群体与当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初探》 孙丽芳

   作者认为“同辈群体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 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由于当代青少年思想发展的多元性、务实性等新特点, 同辈群体对当代青少年的影响呈现新的变化。 同辈群体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 具有其他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所不可比拟的优势, 要重视同辈群体在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但作者对同辈群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探讨较少,主要侧重于路径探析。(二)选题目的和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端于新中国成立初期, 主要考虑以系统化学校教育的形式展开, 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报告会等。这种传统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教师传授为主, 对当代青少年的效果不佳。当代大学生只有遇到与学习有关的问题会去寻求老师的帮助, 至于其他个人的心理问题、情绪问题、家庭问题、交友问题、恋爱问题等很少有人会去找老师帮助,大学生受师生关系的影响力进一步淡化。而进入大学后, 青少年的自主自立意识逐渐加强, 从内心希望他人把他们当作有独立能力的人对待,但又很难完全自觉学会全面发展。 在独立意识的驱使下, 青少年与父母的交流减少, 更多地倾向于与同龄人交往。因此, 大学生同辈群体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日渐加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想要达到预期效果,就需要纳入新的元素——同辈群体环境, 对其影响进一步研究,灵活开展。然而,国内外的研究多以同辈群体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单独入手,将二者结合研究的较少。我将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同辈群体, 并以访谈的形式分析研究同辈群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二、主要内容

(一)同辈群体

1.同辈群体的含义

同辈群体又称同龄群体或同伴群体,是由一些年龄、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社会地位等方面较为接近,并经常在一起互动的人所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的初级群体。

2.同辈群体的特点

第一:具有较强的自发性。在大学生的互动过程中,个体一般是通过观察、尝试或者比较等方式去主动寻找志趣相投、年龄相仿、态度趋同的人,并有选择地进行交流互动,从陌生人到熟悉的朋友,最后形成一个自己的小团体。第二:有一定的组织性。主要表现就是群体内部的规则。第三:群体类型的多样性。第四:群体规模的有限性大学生同辈群体的规模存在着一定的限度,通常情况下平均在3到8人左右。

3.同辈群体的主要表现形式

大学生同辈群体通常表现为一种羊群式的从众心理,主要有16种表现形式:

(1)错误共识效应(False Consensus Effect )  

错误共识效应是Ross, Greene, 和House三位社会学家在1977年提出的理论。即对于自己认同的理论,人们会夸大支持者的人数,即人们会觉得自己认同的理论是大家都赞同的公理,自己不认同的理论是没人支持的歪理学说。我们往往高估与我们所见略同者的人数。错误共识效应在社会中非常普遍,跟性别和受教育程度无关,年龄层越高,则越普遍。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选择接触和认知;选择性无视;把主观评价当成客观推理;获得满足感。这点在大学生同辈群体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极为突出。 

(2)同化误差(Assimilation error)

    我们会误解接收到的信息,以为该信息认同我们所做的事。由此可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同辈群体的反馈信息极为重要。

(3)选择性暴露(Selective Attention)

   选择性暴露又称为选择性注意,即受传者是否注意到媒介及其信息。这是受众心理选择过程的第一个环节。受众对媒介的接触具有很强的选择性,他们往往从自己原有的意见、观点和兴趣出发,将自己“暴露”在经过选择的传媒及其内容的面前。受众更倾向于接触与原有态度较为一致的信息,而尽量回避那些与己见不合的信息。这样,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最为重要的便是使自己所传递的教育信息对受众更具吸引力。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如何适应大学生的选择性注意考虑,传播媒介的信息要想具有吸引力,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①易得性:所传播的信息必须能使受众以轻易的手段获得。

  ②对比性:与环境中的其他部分形成强烈的对比常常可以吸引受众。

  ③报酬与威胁:受众能灵敏地感知和记忆那些有利于其需求和兴趣的信息;我们只让自己暴露在似乎认同我们行为与态度的信息之下。

(4)心理区隔(psychological segmentation)

心理区隔是指我们把现象区分为不同的隔间,并试着把每个隔间而非整体最适化。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辈群体探讨中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5)适应性态度(Adaptive attitude)

    适应性态度是指我们培养出与我们熟识的人相同的态度。由此,体现出了大学生同辈群体对个体大学生的思想影响,直接会影响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

(6)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

    社会比较是指面对一个我们觉得难以理解的主题,我们以他人的行为作为信息的来源。这也是同辈群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影响的一个方面。社会比较可以分为:

①平行比较:个体想了解自己的观点和能力,现实生活中往往没有直接、客观的手段,这时个体就会倾向于与他人,而且与自己能力和观点相似的他人进行比较,因为相似的他人可以提供更多真实、有效的信息。

②上行社会比较:在一个特定的品质上把自己与比自己强的人作比较

③下行社会比较:把自己和比自己差的人做比较

    有研究者发现维护积极的自我价值感是人类的根本需要,当个体面临消极的社会比较信息时,会采取各种各样的社会比较策略来应对威胁,这些社会比较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①回避比较:当两个人在一个重要的维度上进行比较时,一个人如果相对位置比较低,就会采用回避比较的策略来应对消极的情绪体验。

②选择新的比较维度:当个体在某个领域的自我概念受到威胁时,会通过关注自己其它领域的才能或长处来应对威胁。

③降低社会比较的水平和数量:当在一个对自我概念很重要的维度上表现得不令人满意时,个体会在这个维度上降低其社会比较的水平。

④降低比较维度的重要性:SEM模型认为个体具有维护积极的自我评价的根本需要,当社会比较信息对个体的积极自我评价造成威胁时,个体会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维护积极的自我评价。

⑤天才效应:在他人明显地优越于自己,而且不容易否认社会比较信息的有效性的情况下个体会夸大他人的能力来维护自我。

(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

1.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全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蕴含的价值取向和实践预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集中体现一定阶级或政治集团的利益诉求和策略选择。一定阶级或政治集团的核心利益和根本战略会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性,而为了实现特定时期利益最大化,它们又不得不根据其社会地位、成熟程度及与其他阶级或政治集团关系对其具体的利益诉求和策略措施做出相应的调适,随着不同历史阶段和具体环境的变化被赋予相应的具体内涵。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2.特征

(1)明确的计划性和鲜明的正面性 

(2)突出的复杂性和广泛的社会性 

(3)积极的引导性和明显的长期性

(三)群体心理影响

1.消极影响

    法国工程师林格曼发现,在团体拔河中集体的努力仅有个人单独努力总和的一半。实际上,在集体任务中小组成员的努力程度反而比较小,这就是社会懈怠(social loafing)。拉坦、威廉姆斯和哈金斯等研究者注意到:六个人一起尽全力叫喊或鼓掌所发出的喧闹声还没有一个人单独所发出喧闹声的3倍响。有趣的是,所有被试都承认发生了懈怠,但是没有一个人承认是自己制造了懈怠。在社会懈怠实验中,个体认为只有他们单独操作时才会受到评价。群体情境降低了个体的评价顾忌。如果人们不用单独为了某件事负责或者不会被单独进行评价时,群体内成员的责任感会被分散。如果不考虑个人贡献,而是在群体内一味地采用平均分配,那么群体内搭便车的行为就会出现。

   同辈群体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限制了大学生的交往空间,这点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全面发展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2.积极影响

当个体的身份被隐藏,就会出现去个体化(deindividuation);并且当所在的群体越大时,去个体化程度就越大。群体活动有时候还会引发一些失控的行为,群体一方面能对个体产生社会助长作用,同时也能使个体身份模糊。这种匿名性是人们自我意识减弱,群体意识增强。在群体中,如果人们看到别人和自己做同样行为时,会对自己做出冲动性的举动产生一种自我强化的愉悦感。当看到别人和自己做得一样时,人们会认为他们也和自己想得一样,因而这又会强化自己的感受。

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教育有较大影响;满足青少年多方面的情感需求和心理需求;同辈群体的交往可以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3.总体影响

当个体处于群体之中时,群体对个体的积极或消极反应都会有增强作用。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以下三个因素:评价顾忌(evaluation apprehension)、分心以及纯粹在场。人们通常想知道别人是如何评价我们的,这种接受别人评论的意识会干扰熟练掌握的行为。当我们考虑共事者在做什么或者观众怎么反应的时候,我们已经分心了。注意他人和注意任务之间的矛盾会给认知系统带来负荷。扎伊翁茨认为,即使在没有评价顾忌和分心的情况下,他人“纯粹在场”也会对个体产生影响。

因此,我们要发挥好同辈群体环境的作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效果,克服消极效果。

(四)启示与建议

1.重视并积极引导青少年同辈群体创造条件,满足青少年成长的需要

2.加强对同辈群体的分类指导,分别对健康型同辈群体、中间型同辈群体和破坏型同辈群体进行分类指导

3.加强对同辈群体核心人物的教育引导,使其带动同辈群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正向作用

4.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同辈群体的健康发展

三、研究条件

    从图书馆借阅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大学精神》;从知网下载的论文《同辈群体与当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初探》等;个人参考书目《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个人电脑通过网络查阅资料

四、拟解决主要问题

    将同辈群体环境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联系起来,探讨研究其影响,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鲜元素,增强其正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