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三亿论文网 > 免费资料 > 开题报告 > > | 实习报告 | 开题报告 | 写作技巧 | 任务书 | 谢词致谢 | 答辩资料 | 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免费论文

新媒体的特点

更新时间:2018-09-04来源:www.eeelw.com 责任编辑:三亿论文网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目的:在互联网信息爆炸式增长的时代下,电视、报纸、广播这些传统媒体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广播的发展虽然呈现上升态势,但是新媒体疯狂席卷传媒市场,广播也迫切需要转型,尤其是在与新媒体的融合上。本课题主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广播媒体的发展趋势进行整合梳理。以郑州人民广播电台为例,采用文献分析和个案研究的方法,分析郑州人民广播电台在跨平台发展模式中的成功之处,从其栏目运营、节目定位、形式推广、平台融合几个方面入手,探讨广播媒体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和新媒体的技术优势拓展未来广播的发展路径,为今后广播的跨平台发展提供依据和借鉴。

课题研究现状:

自媒体出现以来,传媒业界和学界对其的研究从未间断,传统媒体的转型之路也在这一时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笔者以“广播”、“跨平台”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里检索,发现关于广播与新媒体结合发展的文章有很多,但是近两年专门针对广播的跨平台研究的文章比较有限。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系主任邓折折编著的《动力与困窘:中国广播体制改革研究》一书较全面的指出了广播存在的传播劣势。在期刊方面,业界人士也做了关于广播与微博或者微电台结合的发展研究,但是没有以全局的视角探索广播电台的跨平台传播模式。近两年硕士论文中,浙江理工大学胡娟在其硕士论文《基于新媒体的广播转型研究》中研究了广播的发展困境和优势,指出了广播转型的必要性,同时以“浙江广播之声”为例提出了广播转型的战略和总结,可以说是目前较为全面的广播媒体的跨平台研究性论文。但是该论文在广播各个层面的研究停留在叙述和概括上,并没有深入问题的内部去探索,也没有做出深刻详尽的广播发展的路径。

在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在探索广播发展问题时我们需要有全局意识、前瞻意识和危机意识,注重传统广播媒体的发展优势,也要考虑对新媒体平台的积极拓展。因此,以全媒体为时代背景研究广播媒体的跨平台发展路径,对广播媒体未来的发展提出一些相对有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是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实施方案及创新点:

课题主要内容:本课题分为两大部分开展研究。第一大部分主要分析广播媒体在全媒体时代下面临的发展困境和存在的发展机遇;第二大部分以郑州人民广播电台为例,分析郑州人民广播电台在全媒体环境下跨平台传播的成功发展之处并总结郑州人民广播电台跨平台融合发展的成功模式。

实施方案:大量查阅关于广播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文献和材料,查找两年来郑州人民广播电台转型的契机和跨平台转型的模式,查看郑州人民广播电台各个平台或频率的媒体社会活动、舆论影响力、受众反应、权威数据等,从中分析和总结其融合发展的成功之处。

创新点:本课题以广播媒体的跨平台发展模式为主框架,辅以全媒体融合的必要性、栏目“产品化”运营的理念为课题研究创新点。

课题进度安排:

2017年9月1日~ 9月30日,搜集相关课题资料,完成开题报告;

2017年10月1日~ 10月15日,根据指导老师意见修改开题报告;

2017年10月16日~11月10日,进一步搜集有关于本课题的资料;

2017年11月15日~12月25日,着手制定详细的课题研究计划,准备完备的理论资料;

2018年1月1日~ 3月15日,根据计划完成论文初稿;

2018年3月16日~3月30日,第一阶段的论文修改;

2018年4月1日~ 4月9日,论文的数据核实和信息核对;

2018年4月10日~ 4月25日,第二阶段论文修改;

2018年4月26日~ 5月5日,调整论文格式及论文写作规范;

2018年5月6日~ 5月20日,论文定稿上交,准备答辩。

主要参考文献:wWW.eeelW.cOM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 陈力丹.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3] 柯惠新,王锡苓,王宁.传播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4] 严三九,刘怡,庄洁.媒介经营与管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

[5] 胡娟.基于新媒体的广播转型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7

[6] 赵雯.新媒体环境中城市新闻广播的发展研究[D].扬州大学,2017

[7] 朱佑龙.新媒体环境下中国广播新闻发展困境与突破[D].郑州大学,2017

[8] 王丹.新媒体时代的交通广播的困境与出路[D].黑龙江大学,2017

[9] 刘浩三.传统主流媒体在全媒体时代的融合之路[J].中国广播,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