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三亿论文网 > 免费资料 > 免费论文 > > | 实习报告 | 开题报告 | 写作技巧 | 任务书 | 谢词致谢 | 答辩资料 | 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免费论文

开斋节的习俗

更新时间:2019-03-15来源:www.eeelw.com 责任编辑:三亿论文网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回族的开斋节越来越具有特色,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完整过程的仪式。

(一) 开斋节信息资源的共享性

美国学者詹姆斯·W.凯瑞把传播看作是文化共享的过程,这个过程并非直接地指信息在空间上扩散,而是指如何在时间上来维持一个社会。詹姆斯·W.凯瑞认为从仪式的角度来看传播一词与“分享”、“参与”、“联合”、“团体”及“拥有共同信仰”这一类词有关。他把传播看作创造、修改和转变一个共享文化的过程,其核心则是将人们以团体或共同体的形式聚集在一起的神圣典礼仪式。因此,我们也可以认为开斋节就是通过仪式的展演与仪式参与人共享文化、宗教、民俗等深层意蕴信息,以达到维系群体价值观的一个过程。历史悠久的回族开斋节,就是回族在开斋节仪式中传播信息的一个过程。

回族不主张抽烟、酗酒、赌博。尤其在尊贵的斋月,把斋的信徒必须心口如一还要积极参加礼拜。人们在清真寺聚集在一起,谈天论地相互传播信息。在开斋节的时候,如果是出远门无法回家过节,可以在当地的清真寺过节,不论你是哪里的人,在这里你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就叫做回族。拥有一样的过节习惯。在整个节日过程中,我们分不清谁是信息的发出者,谁是信息的接受者,在这里大家互为传播者和受众。开斋节如一个仪式一样把大家聚集在一起相互传播信息,了解信息。从开斋节仪式举行的热闹氛围这种传播情景和节日中把斋者礼拜者虔诚信仰的这些非语言的符号系统中,我们感受到回族人的意志和信仰的坚定,他们在节日中共享着一中精神的磨练和洗礼。

《古兰经》上说,回族主张文化的传播。也就是说,在斋戒中其他的民族也可以参加到活动中。这个方面体现的便是回族与其他民族间信息资源共享的一个过程,在这样的仪式中,你不仅仅可以从表面了解开斋节文化,更可以通过身体力行的方式明白回族是拥有何等的精神后盾,使他们来完成这样一个长时间神圣的宗教活动。

在封斋和开斋的时候有阿訇敲梆子,开斋节的时候阿訇还会带头捐天课[天课的字义是廉洁。穆圣说: 真主规定 “天课” 为主命,纯綷是使我们的盈余得以涤净。 这主命是异教的任何诫条都不能比拟的。因此,无论是 施舍 ,救济金 ,或 赈济品 等措词都无法完全表示出 天课既不是政府征收的税款,亦不是随意捐助的赠金,而是人类最能擭得真主喜悦的天职,亦是敬拜真主的一种行为。 天课 在《古兰经》中常与 礼拜 同时被提及,且看第二章二七七节。

 

]给穷苦人民。这种非语言的信息传播告诉我们所谓的阿訇就是“意见领袖”,他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着受众的节奏和情绪,他的影响力越大,人们把斋的的信念就越强。经过漫长的洗礼,开斋节成为回族交流、共享民族精神的聚合的方式,人们相互传递着一种同舟共济的群体意识,这种意识又形成了一种强有力的精神纽带,有效地加强了回族成员之间的联系,沟通了彼此的心理和情感,为民族的兴盛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开斋节仪式也成为了回民之间信息传播的特殊媒介。

 

(二) 开斋节信息资源的相对独立性

回族的开斋节与其他民族之间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相对独立的信息资源共享,在中国大江南北的回族都会响应开斋节,其形式的隆重就如春节一样,可是在这个节日中,其他名族是不和回族一起庆祝的,这个节日是回族专属的一个节日,包括在节日中表现出来的各种仪式和活动,其都只在回民之间流传。如回族在过节的时候喜爱吃的:油香、馓子、花花制作简单,口味香脆。但是其仅仅在回民之间传播。而开斋节也是回民间约定俗成的,每年的斋月大家都会自觉地参与到把斋中来。

在中国回族的穿戴也是很有特色的,一般男孩子是戴白色的帽子,女孩子戴有盖头,在信息化的当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多种多样,生活节奏也在飞速的加快,在大众文化越来越被认可的时代,白帽、盖头在很多回汉杂居的地方,已经被人们脱去。在开斋节这一天,回族都会沿袭着他们的标志,沐浴更衣,戴上白帽盖头前往清真寺礼拜。这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

十多年前的中国信息的传播还不是如此之快,传播媒介也没有现在先进,回族这个古老的名族,在一个特定村寨传播节日活动的时候都是靠敲梆子,梆子一响可以封斋禁食了,梆子再响可以开斋吃饭了,梆子三响就是开斋节了,这种简单的传播符号把信息模式化、统一化,只要这种符号一出现,人们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而这种传播的信号也是回民之间约定俗成的,其他民族无法得知梆子的声音密码。如今,宣礼楼上的梆子似乎失去了其作用,只能静静地站在楼的最高处听听风雨声了。现在家家户户都有了小喇叭直接连线清真寺,只要时间一到阿訇对着话筒传达信息,人们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全国各地的开斋节也增加不少新的内容,表现出自己地方的特色。北方地区的民族能歌善舞,回族庆祝开斋节的时候通常也会载歌载舞,增加了节日的热闹氛围。南方地区的形式就多种多样,有的会窜访亲友,有的成群结队逛街,年轻人就聚在一起谈天论地,年老一些的还会去逛公园,形式可以说是多种多样,形成了民族内部的不同。

 

(三) 开斋节文化传播的意义

在仪式的传播发展过程中,其方式、内容、意义等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这不仅体现了时代的环境影响,更体现出了人们在仪式传播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智慧和自身参与仪式的主体能动性,使整个传播的系统不断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演化。回族开斋节仪式传播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个庞大的系统中每一个子系统都在经历着变化。例如,受大众传播的影响回族很多地方的开斋节已经没有了过三天的说法,一般都只过一天,早上过节下午纪念亡人。第二天第三天恢复正常的生活。仪式伴随着大量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间和群体间传播,随着时代的变迁,其中各自所占的比重有所改变,新传播方式也趁机侵入其中,传播的讯息也不断发生着日新月异的改变。

即使时代在不断地改变,大众传播也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开斋节却依然保留着其最基本的民族属性。

这种全民族的聚集其目的是使该民族灵魂共享一种特有的神韵。仪式的实际作用就是通过千百年来回族人一次又一次虔诚地举行盛大的开斋节仪式并以象征意味的时代的符号进行传播得以体现。由于仪式传播基于共享规范的一些文化符号,从而定义了人们活动的空间和在这一空间扮演的角色,使人们在此活动中确认了社会关系和秩序,确认了与其他人共享的观念和信仰,由此社会得以整合,秩序得以重建,文化得以传承。

回族开斋节仪式传播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首先,由于其特殊传播方式使得回族开斋节仪式成为这个民族最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内容。其次,回族开斋节的仪式传播中所传达的群体生命意识、宗教、文化信仰都成为民族不断持续、稳定的发展精神渊源。再次,作为一种族群交流的传媒,回族开斋节增进了民族内部人际往来与沟通,增强了民族聚合力与民族团结的精神。

“食、色,性也”,中国传统文化早就对人类的欲望做出了精辟的总结。同时,先贤们也发现对这些欲望加以节制可以使人们在很大程度上获得身心的健康。虽然欲望是人生命中活动的自然原动力,但研究表明,人对物欲过度追求不仅会损害身体健康,也是心理上不健康的表现。因此正确引导人们追求精神上的快乐有助于人们化解心理的冲突,使人心理能量得到有效释放。中国传统文化里,修养的目标不是注重物质享受,而是追求精神愉悦感。孔子曾经说过:“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认为感官物欲过多会妨碍道德的修养要求,会引导人们步入迷途邪道,所以孟子提出了“养心莫善于寡欲”的心理修养方法,有助于人们保持心理健康。 

但是,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很少有以“节制欲望”为主题的,这使得我国传统文化中健康理念的精髓没有得到人们广泛重视。回族“开斋节”恰好弥补了这一缺憾。世界各地的民族都有以斋戒为名的节食习惯,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人类的身体素质和品格意志,其效果明显是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每个人的内脏器官和神经系统基本上都遵循这个原理,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调整和锻炼之后,身体器官功能必然更强,更健康。“开斋节”更是将这种健康理念以信仰的方式根植在了信徒的思想中,又以欢庆的方式把这种健康理念与各族人民分享,使那些身体力行者切实从中获的好处,拥有了健康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与此同时,文化的交融也为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养生文化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