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三亿论文网 > 免费资料 > 免费论文 > > | 实习报告 | 开题报告 | 写作技巧 | 任务书 | 谢词致谢 | 答辩资料 | 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免费论文

小学生品德形成中家庭教育环境因素分析

更新时间:2018-02-15来源:www.eeelw.com 责任编辑:三亿论文网

 (一)家庭气氛

    家庭的成员之间在平常生活中通过相互交往和联系后所形成的稳定心理和行为环境叫做家庭气氛。孩子的品行养成与家庭和谐氛围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良好和谐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习惯的养成、智力的培养、情感的陶冶、思想品德的形成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人从一出生后就生活在家庭的大环境之中,受着整个家庭的影响,家庭也就自然的为孩子的品德的形成打下了基础。良好的家庭氛围通常建立在温暖和谐、互助友好的家庭关系基础上的,它的表现通常情况是父母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患难与共,和衷共济、互相帮助、平等共处、彼此信赖并尊重。大文豪托尔斯泰曾说过:“夫妇的和睦关系是成功地教育孩子的首要条件。”在洋溢着满满爱意的温暖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会感到幸福、有安全感,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往往性格活泼开朗,热情大方、积极向上、尊敬他人。究其原因是和谐的家庭气氛能让孩子筑建起踏实的内心,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了保护;即便是孩子遇到了困难、百般犹豫的情况下,和谐美满的家庭也能给孩子带去温暖与慰藉、为孩子照亮前方的路。

相反,在一个家庭中,如果矛盾不断、压抑、乏闷充斥整个家庭,父母关系不和,矛盾激化。孩子便首当其冲,最先受到伤害,给孩子心灵上带来创伤和阴影。比如,在一家庭关系中,如果父亲或母亲在一段时间内总是心事重重,愁眉苦脸的样子,很少展现出笑容,吃饭做事总心不在焉,情绪低落,那么孩子看见这幅场景便会十分紧张,总是小心翼翼,生怕做错事情,惹怒父亲或母亲。那么我们可以看出,孩子极易受家庭成员情绪的感染。孩子对成人的世界难以全面认识,无法正确理解家长的情绪波动,从而只会产生恐惧、担忧等感受,这种反应会对儿童产生影响,促进他们的模仿。长此以往,最终受伤害的终究是孩子,性格受到影响的同时阻碍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在这种情况下成长的孩子往往缺乏安全感、矫揉造作、脆弱、承受力差。需要事事有人关照、帮忙,养尊处优,自主动手能力差,遇见困难与挫折选择逃避,不知所措,灰心丧气。这一类型的孩子往往自我否定、缺乏自信心、冷漠、消极。

    温暖的家庭气氛必不可少,除此之外,对孩子进行家庭道德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孩子一出生后便开始接受教育的地方就是家庭,家庭中良好的道德氛围对于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深远影响。良好的道德氛围囊括的内容有很多,例如尊敬他人、友好互助、尊卑谦让、热爱劳动、遵纪守法等等。 俗话说:“三岁看老”,这句话也印证了在儿童时期进行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父母与孩子长期相处在一起,在孩子小的时候用正确的道德观来引导和熏陶,从而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待孩子长大成人之后则拥有自小养成的良好的道德情操与个人修养;相反地,如果孩子在一个道德败坏、家风不纯的氛围下长大,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毫无疑问会产生很多的问题。作为小学生一般都不理解什么是道德规范,难以区分究竟什么算是好事,什么算是坏事,他们的举止行为往往源于自己本身的需要和模仿自己父母平时的言谈举止。在平时的家庭生活中倘若父母之间、父母与外人之间交谈做到文明用语,父母待人真诚,生活中不浪费不奢靡,勤俭持家,对待工作、做事踏实认真,那么这就给孩子塑造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形象,为孩子树立了表率。在这样家庭中的孩子都非常健康,活力向上,品德端正。相反,如若家庭生活中父母讲话粗俗鲁莽、父母关系不融洽、蛮横无礼、不能为家庭成员着想,那么,孩子也将学习这些丑陋的行为。 家长的言行举止是教育孩子最为有效的教科书。家长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也是促使孩子良好品德养成的一大方法。例如,父母同孩子讲生活中的道理和故事、用谈话的方式来了解和纠正孩子的想法。适时地同孩子开展有关道德方面的谈话,这也会让孩子产生一定的道德是非感和道德意识。孩子往往能从与父母的谈话中得到相应的启示来对自我的行为进行纠正,最终规范自身的道德行为,形成较好的品德;另外,在家庭中父母可备一些具有生活启示、生活指导价值的读物,给孩子讲述或者让孩子有意识的翻阅和学习,在这样的条件下孩子逐渐会培养出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二)家庭结构变动

    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叫做家庭结构。家庭结构是否稳定对小学生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 

一个健全健康的家庭结构是对小学生的成长起着积极地促进作用的。在这样的家庭中,家庭往往充满了温馨、和谐、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父母之间感情稳定,友爱互助,很好的诠释为人父和为人母的角色,给予足够多的时光和精力去关心和照顾孩子,共同担负起抚养子女和进行教育的责任。从而使孩子得以在温馨康健的环境下成长,在此环境下的孩子往往具有自尊自爱、听话孝顺、负责、关爱他人、理解接纳、真诚和肯定等美好的品质,孩子受这种完整和谐的家庭结构的影响下通常成长为一位快乐、开朗、天真浪漫的孩子。

父母教育孩子一定要做好榜样表率作用。有的父母经常争吵、家里不得安宁;矛盾激化出现打架的现象,这种家长行为放纵,孩子不仅无法从这种家庭中学习到美德,并且这种家庭也无法为孩子提供一个健康、温暖、和谐的成长环境。问题小学生往往对学习兴趣淡漠、行为不良、偏执、有逆反心理,这些品行的产生除了同父母疏于对家庭的管理以外,最大的原因便是家庭中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导致。家庭中父母关系不和的情况下,孩子通常会处于一种担惊受怕的恐惧之中,这种家庭暴力给孩子的成长留下无止境的阴影,毫无疑问在这种环境下成长是孩子身心是无法达到完全健康的状态的。在这一类孩子容易产生很多负面情绪,比如:自卑、忧愁、不安、失落、焦躁不安、意志消沉等,最终在品德习性方面表现出自私、气急败坏、孤僻、任性、脾气暴躁等特点。所以不难得出有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习惯的孩子往往遭受了来自不和谐家庭的阴影。

不和谐、紧张的家庭气氛久而久之最容易出现的结果便是家庭结构的破裂。父母离异是在破裂的家庭结构中最常见到的例子。在单亲这样的“残破家庭”中的孩子,常由于缺少父爱或者母爱而出现导致心理失去平衡的现象。这一类的小学生们经常会感到情绪低落,心理上孤独、绝望、无缘故的忧虑,性格孤僻、喜怒无常。若这种行为品行不能够及时得到纠正,久而久之,孩子会因为父母的离婚造成人格扭曲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可以看见因父母离异、家庭破碎而导致子女身心受到摧残的例子。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离婚带来的创伤仅次于死亡。单亲家庭在培养孩子良好品德方面有着很大的不足以及一定的负面影响。

    在单亲家庭中成长的问题学生大概有以下三类:

第一种叫做自我封闭型。这一类小学生的表现特征通常为沉默内向、忧郁、悲观沮丧、缺乏安全感、自卑、缺乏活力、对学习难以提起兴趣。这些饱含缺陷的性格主要是由父母的人格特质、性格心态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在单亲家庭中,孩子总是由某一方家长所照顾,如若父亲或者母亲遇到心情烦躁不安、工作或者家庭发生变故的情况,那么结果必然导致孩子无法享受来自父母细致的关爱,使孩子由于缺乏亲情的关心与爱护,在内心产生一种自卑心理,在学校中与老师和同学交流甚少,不愿被他人提及家事,最终形成自我封闭的内向孤僻的性格。

    第二种叫做脆弱型。关于这一类型的小学生,其特征表现为抗打击能力差、难以承受挫折与失败、在一帆风顺时开心愉悦、一遇到困难就难过不安,一蹶不振。在学校,与同学的相处过程中总希望他人能够迁就、顺从自己,容易同同学产生矛盾。这一类型学生的品德形成,恰好与第一种类型情况相反,第一种是因为缺乏亲情的关爱,而这一类型的小学生则是因为父母一方认为孩子缺乏另一方照顾而对孩子过分溺爱,以弥补缺失一方的不足。以至于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性,在自己身上贴身可怜的标签,一味认为家庭亏欠自己,进而无理取闹。就此形成一遇到困难就难以面对、逃避、一蹶不振的不良现象,形成品德上的缺陷。

    第三种为逆反型。这一类型学生的家长往往一方或一方以上工作过于繁忙,长期在外应酬,而夫妻双方离异后又互相推卸责任、互相指责、对孩子不闻不问,结果导致孩子缺乏家庭的教诲,难以感受或者丝毫感受不到父爱或者母爱,没有亲情的关心和庇佑,进而对于家这个概念冷漠、抵触、甚至丝毫不留恋,总喜欢呆在外面,喜爱外面的世界。由于长期在外混迹,这一类的小学生通常喜欢进出网吧、游戏室等各种沾染不良风气的场所,尝试在里面“找朋友”来弥补自己内心的空虚,进而产生关于道德规范的错误认识。而有的学生面对批评与指正,不但不能知错悔改,反而更加肆意妄为,逆反心理严重,抵触来自学校、特别是家庭方面的教育,成为十足的“问题学生”,不良的品德习性长久伴其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