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三亿论文网 > 免费资料 > 免费论文 > > | 实习报告 | 开题报告 | 写作技巧 | 任务书 | 谢词致谢 | 答辩资料 | 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免费论文

扶贫帮困工作总结

更新时间:2018-06-24来源:www.eeelw.com 责任编辑:三亿论文网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精准扶贫”思想,“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目前我国农村还有 5700 多万贫困人口没有摘帽,是扶贫攻坚事业开展的重要阵地,“农村治则天下治”,乡村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石,而贫困县乡村治理更是整个治理环节的关键所在。精准扶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扶贫治理的风向标,是对乡村治理模式的一次重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受地域和历史因素影响,是扶贫的重点。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意义的甘肃省国家级贫困县——庄浪县为调研对象,广泛搜集大量政策材料,以半结构化访谈、实地观察等方法进行调研,力求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当前贫困县精准扶贫和乡村治理现状,发掘出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摸索出有效解决贫困县乡村治理问题的对策。

精准扶贫语境下优化贫困县乡村治理的必要性

(一)精准扶贫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准扶贫包含六个精准,“对象要精准、项目安排要精准、资金使用要精准、措施到位要精准、因村派人要精准、脱贫成效要精准”,①精准扶贫的核心理念是扶真贫、真扶贫,将大水漫灌粗放型扶贫转变为精细滴灌扶贫,转变输血为造血,将各项扶贫举措深入到每家每户当中,将贫困人口识别与扶贫项目精准配置前后协调,有机统一起来。王思铁指出:“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它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②说明它是一套整体性理论,一套系统的新型扶贫体系。精准扶贫的意义在于通过精准帮扶,在本质上消除排解贫困的重重障碍与诱因,从根本上消除贫困,提升生活质量与水平。

(二)精准扶贫的基本要求

精准扶贫一方面必然要求是全面的,富有科学性的,要深入到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要让贫困群众掌握致富的手段与方法,还要提升乡村群众的文化素养,知识水平,在各个方面营造良好的硬件环境和软环境,使得从思想观念上加以深刻改变,注重思想扶贫,避免乡村返贫;另一方面必然要求是法治化的,在治理方式上转型,转硬性管理理为软性治理,转单向管理为参与式治理在机制运行上,在管理手段上要依法依规,注重程序的公正与透明;此外,要将乡村精准扶贫机制放在大数据和信息化的背景中加以实践,从识别认定,到跟踪监测,到退出机制,从项目管理到绩效考核,每个流程都需要探索新的治理路径和模式。

(三)精准扶贫对贫困县乡村治理提出新的要求

治理是私人或者公共的管理机构对公共事务管理,通过釆取合作行动,这个过程能够使不同利益相互协调,也可能导致不同利益之间的冲突。①可以看出,治理是通过对权力及其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合理的运行机制对行为对象进行协调,管理,领导的,从而达到相应目标的系统化活动。乡村治理是指以乡村政府为基础的国家机构和乡村其他权威机构给乡村社会提供公共品的活动。②在行政组织体系内部,在依据公共权力履性职能的过程中,是层级较低的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乡村治理直接地面对公众,直接地为乡村提供公共服务,对于乡村治理的理解应该把握治理层级和履行职能方式两个方面,在治理层级上表现为其治理的层级低下,履行的职能表现为与公众的接触较为直接,而且频率较高。我国乡村一级的行政组织体系很大程度上只是县级基层政府的单一化延伸,缺乏相应的自主性。

“农村治,天下兴”,1949 年以来,我国乡村治理历经建国初期、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改革开放四个阶段,建立了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乡村治理机制。如今,推进治理现代化已经成为基本共识,乡村治理一直国家治理体系最基础的部分,国家把乡村治理摆在农村改革和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位置。乡村治理作为一种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它是各项惠农扶贫政策的最终坚守,是贫困治理的关键。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当前农村经济形势正在急剧变化,农村社会关系日益复杂,传统的乡村治理环境已经发生相应改变,治理模式也面临着新挑战,以精准扶理念为核心的新型扶贫模式给贫困县乡村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完善和创新乡村贫困治理机制,让农村社会生活和公共服务供给紧跟精准扶贫的步伐,成为当今贫困治理的当务之急,而新常态下农村贫困治理的关键是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四)贫困县乡村治理水平影响精准扶贫的成效

精准扶贫重在思路、理念、方法与战略上的精准,但是精准扶贫的实施与实践当中,决定精准扶贫成效的还是乡村治理水平。关键在于治理水平的同步跟进。

首先,乡村治理方式影响精准扶贫的成效。在贫困治理的过程中,扶贫对象的识别上,能不能做到公正、公平,在项目申报的过程中能不能从根本上遏制个别地区争抢贫困名额的恶疾;在帮扶对象的识别过程中,遴选甄别机制是否完善,是否合理化,结果是不是真正下放给需要的人群身上,这都是乡村治理方式的在任何一个复杂的治理环境作用的结果。因此,要保证贫困群体,贫困村落真实全面地装入在精准扶贫的大网当中,首先,就需要制度精准地弥合,恰当地与农村实际进行调适。需要从根本上保证乡村治理水平大幅度地提升,能够优化治理结构,摒弃就有的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的扶贫发展。

其次,乡村治理能力影响精准扶贫的成效。“各国之间最重要的政治分野,不在于它们之间的形式,而在于它们政府的有效程度。”①如在当代,政府能力仍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力的核心和主导。乡村治理能力指的是采用多种制度体系管控乡村社会各方面事情的能力,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和基层党组织的建设等多个层面。假如精准识别的第一步是较为科学可信的,接下来就是资金项目的分配与带动工作,在帮扶上是否符合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是否将各项工作融入大数据背景和经济新常态当中,治理主体的知识能力、学识背景是不是与精准扶贫任务相适应,对扶贫方式扶贫手段和治理环境的认识是否到位,工作作风是否扎实,这都反映的是此地区乡村治理能力的高低。当前,基层政府倡导干部帮扶制度,让有志青年担任扶贫干部,投身于扶贫攻坚当中,真正取得扶贫功效,也属于治理能力的范畴。

农村扶贫事业的推进,从来不是一个孤立僵化的单元,是与外部环境紧密相关的,是乡村权力配置,土地产权制度,教育制度、户籍制度等方方面面系统化配套性改革,而这每一个方面都催生着贫困地区乡村治理方式和治理能力进行重塑与调整。贫困县乡村治理,关乎精准扶贫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