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金币:500 个金币 | 资料包括:完整论文 | ||
转换比率:金额 X 10=金币数量, 例100元=1000金币 | 论文字数:8672 | ||
折扣与优惠:团购最低可5折优惠 - 了解详情 | 论文格式:Word格式(*.doc) |
摘要:本文是关于“儒”起源问题的学术史梳理,以“说儒之争”作为论“儒”起源问题的开端,以时代先后为线索,论述其中一些代表性的学者及其结论。最后对“儒”起源的研究成果作了归类与总结,分析研究中仍存在的问题,并从“需”字形分析角度提出解决思路。 关键词: 儒; “儒”起源; 需
关于“儒的宗教是殷礼”和“儒的人生观是亡国遗民柔逊的人生观”,胡先生又提出以下几条论据:一、“三年之丧”为殷独有,周不实行,儒家继承了三年丧制;二、以《易经•需卦》和《正考父鼎》来解释“儒”柔逊的人生观。对此冯友兰、郭沫若、钱穆、贺次君、李源澄等先生都曾撰文反驳胡先生的观点。他们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可参见,冯友兰:《原儒墨》;郭沫若:《驳说儒》,1937年发表于《中华公论》,今据氏著《青铜时代》,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95—100页。钱穆:《驳胡适<说儒>》,原载香港大学《东方文化》1954年第1期,今据氏著《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2》,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第136页。贺次君:《说儒质疑》,原载《史学论丛》1934年第2期,今据宋洪兵编:《国学与近代诸子学的兴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95页。李源澄:《评胡适<说儒>》,原载《国风半月刊》第6卷3、4期合刊,1935年,今收入林庆彪:《李源澄儒学论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29页。]值得注意的是,郭沫若先生从甲骨文中找到材料,证明殷代并没有“三年之丧”制。由于上述驳论大多利用古文献资料,并不能对胡适提出的几条论据作有力否认,所以在这以后,“说儒之争”依然持续数十年之久,在学界尚未形成大家一致认同的定论。 除了章、吕两位先生,冯友兰、钱穆、郭沫若等在“儒”之起源问题上,仍旧坚持传统的“诸子出于王官”论说。如冯先生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官失其守,一批有知识文化的专家开始流落民间。他们不再专为贵族服务,为了谋生以教书相礼为业。所以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儒成为了一种职业。[ 冯友兰:《原儒墨》。]钱穆与冯氏观点类似,他认为儒者掌握礼、乐、射、御、书、数六艺,被称为术士。他们掌握六艺后,就得以进身贵族,成为家宰、小相这类陪臣。孔子就是通过这种途径做官,他的弟子也如此。因此儒者是当时社会上的一种流品。[ 钱穆:《驳胡适<说儒>》,第136页。]这种关于“儒”之起源的观点实际可概括为是从西周王官到东周的一种职业演变。冯先生的“儒职业说”究其发端,实质是吸收借鉴了傅斯年的观点,后者曾明确提出“战国诸子除了墨子外皆出于职业”。他认为诸子百家的出现是由于才智之士在一个特殊的地域,在一个特殊的时代,以一种特殊的职业为生。[ 傅斯年:《春秋策—先秦诸子与史记评述》,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年,第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