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金币:2000 个金币 | 资料包括:完整论文 | ||
转换比率:金额 X 10=金币数量, 例100元=1000金币 | 论文字数:38757 | ||
折扣与优惠:团购最低可5折优惠 - 了解详情 | 论文格式:Word格式(*.doc) |
摘要: 本说明书对绥(化)望(奎)公路光明至灯塔段新建二级公路的整个设计过程做了详细介绍,并对施工技术要求进行了扼要说明。说明书对整个设计过程的思路,参考依据,设计路段的地理位置,沿线自然条件等情况及各指标的拟定以及各个部分的计算都做了详细的说明。 该说明书大体可分为文字说明及计算说明两部分,主要内容为:选线、定线路线方案比选,平面线形设计,纵断面线形设计,平纵面线形的组合设计,路基横断面设计,挡土墙设计,路面结构设计,涵洞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施工预算文件编制,主要参考文献等几个方面。 该设计以道路教研室下发的《毕业设计任务书》为指导,严格按照我国颁布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及其他规范,准则进行设计。
关键词:二级公路;线形设计;路基路面设计;施工组织设计;道路规范
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 论-1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1 1.2 设计要求及内容-1 1.2.1设计要求-1 1.2.2设计内容-2 1.3 本公路的功能及建设的意义-2 1.4 路线概况-3 2 路线比选-4 2.1路线的布设与选择-4 2.1.1路线布线的原则-4 2.1.2 路线选择方法-4 2.1技术指标的比选-5 2.2经济技术指标的比选-5 3 线形设计-8 3.1 路线平面线形设计-8 3.1.1平面线型设计一般原则及相关事项-8 3.1.2曲线设计-8 3.2 曲线要素计算-9 3.2.1 JD1处曲线要素计算-9 3.2.2 JD2处曲线要素计算-10 3.2.3 JD3处曲线要素计算-10 3.2.4 JD4处曲线要素计算-11 3.2.5 JD5处曲线要素计算-12 3.2.6 JD6处曲线要素计算-12 3.2.7 JD7处曲线要素计算-13 3.2.8 JD8处曲线要素计算-14 3.2.9 JD9处曲线要素计算-14 3.3 路线纵断面设计-15 3.3.1 设计原则-15 3.3.2 纵坡及坡长设计-15 3.3.3 竖曲线设计标准-16 3.3.4 竖曲线设计计算-17 3.4 路基横断面设计-25 3.4.1 路基设计-25 3.4.2 路基横断面设计及加宽和超高设计-25 3.4.3 路基横断面形状及尺寸拟定-26 3.4.4 路基横断面面积与路基土石方数量计算方法-28 3.5 路基排水与防护工程-28 3.5.1 路基排水设施及排水系统设计-28 3.5.2 路基防护工程-29 3.6挡土墙设计-31 3.6.1 设置挡土墙的几种情况-31 3.6.2 挡土墙类型的选择-31 3.6.3 挡土墙断面尺寸设计及参数-31 3.6.4 破裂棱体位置确定-31 3.6.5 土压力计算-32 3.6.6 稳定性验算-33 3.6.7 基底应力及合力偏心距验算-34 3.6.8 截面内力计算-35 3.6.9 设计图纸及工程量-35 3.6.10 结语-35 4 路面设计-36 4.1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36 4.1.1 方案基本信息-36 4.1.2 标准轴载的换算及交通等级的确定-36 4.1.3 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组合-38 4.1.4 路面材料参数的确定-39 4.1.5 防冻厚度检验和接缝设计-44 4.2 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44 4.2.1 方案基本信息-44 4.2.2 标准轴载的换算及交通等级的确定-45 4.2.3 结构层与组合设计-49 4.2.4 路面结构厚度计算-51 4.2.5 路表设计弯沉值计算-51 4.2.6 确定水泥石灰稳定砂砾土的厚度-53 4.2.7 验算各层层底拉应力-55 5 桥涵设计-60 5.1 小桥涵概要-60 5.2 小桥涵设计原则-60 5.3小桥涵位置的选择-60 5.4涵洞设计-60 5.5圆管涵结构设计计算-61 6 绥化望奎公路光明至灯塔段施工组织设计-63 6.1编制说明-63 6.1.1 编制依据-63 6.1.2 编制原则-63 6.2工程概况-63 6.3施工环境条件-64 6.4确定人、材、机数量-64 6.4.1主要工程量-64 6.4.2劳动量及机械量计算-65 6.4.3施工进度计划编制-71 6.4.4施工总平面布置-72 6.5施工部署-75 6.5.1部署原则-75 6.5.2项目管理组织机构-75 6.5.3队伍布置及任务划分-76 6.6资源配置计划-76 6.7总体安排-77 6.8 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77 6.8.1路基工程-77 6.8.2排水工程-79 6.8.3 路面工程-80 6.9质量管理体系-83 7 工程概预算-84 7.1编制依据-84 7.2概预算成果-84 结 论-85 参考文献-86 致谢-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