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金币:500 个金币 | 资料包括:完整论文 | ||
转换比率:金额 X 10=金币数量, 例100元=1000金币 | 论文字数:9631 | ||
折扣与优惠:团购最低可5折优惠 - 了解详情 | 论文格式:Word格式(*.doc) |
摘 要:由文本改编为电影的小说枚不胜举,纳博科夫的后现代主义小说《洛丽塔》也从纸上跃然荧幕,其中以1962年由斯坦利·库布里克指导的和1997年由阿德里安·莱恩指导的两版影片最为经典。文本和电影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化传播媒介,刺激着受众不同的感官,带来不一样的审美感受。在这两种媒介下的《洛丽塔》不论是在叙事角度,时空安排,还是语言表达等方面都存在异同,因此小说《洛丽塔》和电影《洛丽塔》的悲剧表达也随之存在异同。
关键词: 小说;电影;精神分析;悲剧表达;情色
约翰·伊佐德认为当一部小说兼具了文学性和电影性,就能称为荧屏和文学的共同财富。近年来搬上银幕的大热IP作品数不胜数,更是印证了这一点。小说和电影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化传播方式能够实现这样的转换与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是不可分割。文本与电影的差异性显而易见的,虽然同为叙事,但两者的叙事媒介是不相同的,小说通过文字进行叙事,而电影通过声画组合叙事。“乔治·布鲁斯东有过观点,不论是小说还是电影最根本的出发点是让人‘看见’,但二者让受众看见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1](p5)人们在阅读文本时通过眼睛获取信息,可以说视觉是读者获取信息的唯一途径,读者的大脑将所阅读的文字进行加工,这一加工过程就包含了想象,想象这一特殊的思维模式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并将小说的内容与读者的过往经历相结合起来,所以同样的情节文字在不同读者的脑海中有不同的画面。而电影是通过声画组合的方式进行叙事和思想表达的,受众除了通过视觉观看画面外还可以通过听觉听到声音,这种声画同步的方式给受众更直观的感受。既然电影与文本既有相通之处,又有相异之处,那么两者就具备了比较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本文将从叙事者与视角,时间与空间,文字语言与声画语言三个角度对《洛丽塔》文本和电影的表达进行比较,从而分析《洛丽塔》的悲剧在文本与电影中表达的异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