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三亿论文网 > 免费资料 > 写作技巧 > > | 实习报告 | 开题报告 | 写作技巧 | 任务书 | 谢词致谢 | 答辩资料 | 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免费论文

数学学习与研究(自我效能感)

更新时间:2019-04-11来源:www.eeelw.com 责任编辑:佚名

 摘要:学习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其一般学习论观点的逻辑产物。本综述主要介绍学习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概念界定、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自我效能理论的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关键字:学习自我效能感

引言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20世纪70年代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一书中提出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并在其以后的著作中逐步形成了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框架体系。自我效能感被人们接受以后,广泛的应用在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二十多年来,人们围绕着自我效能感这一研究课题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并在理论和实践成面上取得了一定的共识。

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界定

    根据社会学习理论者的观点,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指他们的对于自身是否有能力组织实施某一种特定的行为,达到一定成绩的判断。自我效能感影响学业动机并对学业成绩有很强的预测力。学生关于他们能力的判断,影响他们的学业选择、影响他们在学业任务上努力程度、以及遇到学业挑战时的坚持性。Haekett和Batz将数学自我效能定义为:一种情景性和问题特殊性的评估,是个人有能力顺利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或数学问题的自信程度的评估。

    此外班杜拉在1977年提出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概念时,将其定义为“个人对自己在特定背景中是否有能力去操作行为的期望”。80年代以后,班杜拉又把自我效能感定义为,“人们对自身完成既定行为目标所需的行动过程的组织和执行能力的判断与信念,它涉及的不是一个人所拥有的技能本身,而是人们对自己所拥有的技能能够干什么的判断”对于学业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academic self-efficacy),班杜拉(1977)和申克(1989)将其定义为“学生对自身形成和实施要达到既定学习目的的行动过程的能力判断”。

    从定义可以看出,学业自我效能感具有以下特点:1、学业自我效能感是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的判断有关,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不是一个稳定的人格特质。2、学业自我效能感是针对特定学习任务而言的,具有情境特殊性。3、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生所拥有的学习技能无关,而与他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一具体语文学习任务的判断和信念有关。4、学业自我效能感与生成能力有关,与行动成分无关。

学习自我效能感相关领域的研究

尽管自我效能感的许多理论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但这并不妨碍自我效能感研究进入应用领域。所以应用领域内的自我效能感研究一直呈方兴未艾之势。在教育领域内,它主要集中于教师教学效能感和学生学习效能感及其培养两个方面。已有研究表明:教师教学效能感高低是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Woolfolk&Hoy(1990)指出,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比低的教师在对学生的控制中更易采取民主的态度,倾向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我国学者李晔等(2000)的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和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在课堂时间的安排、课堂提问的认知水平、提问对象以及对学生的反馈方式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且均是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的教学表现及效果更好。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不仅是教学效能的重要指标,而且是影响教师教学表现及学生学习表现的中介变量。

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对学业的影响也十分显著。这类研究主要集中在阅读与写作领域和数学学科领域中。大量的研究证明自我效能感与阅读、写作之间存在着潜在的重要关系。如:Paris&Oka(1986)就已证明自我效能感是解释阅读理解的一个变量;MeCarthy eta1(1985)发现,对大学新生而言,自我效能感是一个预测写作能力的重要因素;Shell.D.P&ColvinC(1995)进一步证明自我效能感作为一种重要的潜在变量对儿童的阅读和写作产生影响。同样,在数学学科领域中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也是十分活跃的。许多研究都证明数学自我效能感与数学实际能力的关系是非常显著的。如:Randhawa,Beamer&Lundberg(1993)构建了一个数学成就的结构模型,经他们检验该模型的可靠性后发现数学自我效能感在该模型中的作用是在数学态度和数学成就之间充当一个中介变量。

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1、当前数学自我效能感对数学问题解决的影响的研究,大部分是探索自我效能感和问题解决结果的相关问题或预测效度问题。没有发现自我效能对问题解决过程产生何种影响的研究报告。

2、数学自我效能问卷的编制,大部分采用的是自我效能强度的自评,缺少幅度(肯定回答数之和)的评价。没有很好地切合Bandura的自我效能概念,并且所获得的信息不够丰富。

3、就以往的研究资料看,很少研究自我效能对问题表征的研究。采用的大部分是自评量表,较少涉及到问题解决的结果,更少涉及到问题的表征过程。

4、如何测量自我效能感还没有达成共识,偏重模拟研究,现场研究较少,自我效能感的实证干预研究比较少,复杂任务领域自我效能感研究和现场研究偏少。

研究的发展趋势

    自我效能感现在仍然是学者们研究的一个热点。从自我效能感研究的实际情况看,未来研究应该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效能感的动态性来揭示其起源和发展。

2、从因果关系和理论整合方面加强自我效能感与其它理论之间关系的研究。

3、从个体提高了自我效能感保持性的追踪方面加强对自我效能感的干预研究。

4、加强自我效能感的迁移性研究。

5、进一步扩展各应用领域中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6、进一步研究真实能力与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

7、加强自我效能感的跨文化研究。

重视现场实验研究。总之,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国内对此研究还不足,需要弥补这一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