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三亿论文网 > 免费资料 > 写作技巧 > > | 实习报告 | 开题报告 | 写作技巧 | 任务书 | 谢词致谢 | 答辩资料 | 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免费论文

谢灵运的诗(艺术特色)

更新时间:2018-12-05来源:www.eeelw.com 责任编辑:三亿论文网

 (一)谢诗中的山水

    谢灵运一生坎坷,仕途之路屡遭挫折,唯纵情山水,在山水的描写中,借景抒情,表现其所向往的寄情山水的生活。他的诗歌之路与生命历程息息相关,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南朝早期诗歌受当时玄风影响甚巨,玄理成分颇重。谢灵运永嘉被贬后,诗歌创作山水成份逐渐增多,这些诗歌主要是其赴仕途中所作,内容多为赴宴亦或游览山水,故《文选》也将谢诗归为“游览”和“行旅”两类,而并未按照玄言和山水的侧重类别来划分。因此,由于谢灵运是最早有意识进行山水诗歌创作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在讨论魏晋山水诗歌的发展衍变问题,完全可以以谢诗作为考察的重点。

(二)谢诗始作与山水方滋

   谢灵运出生于公元385年,是晋末宋初历史变更和文学变更的重要时期,其创作主要活动于刘宋时期,《宋书》载:谢灵运在“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的始宁山居时,“每有一诗至都邑,贵贱莫不竟写,宿昔之间,士庶皆变,远近钦慕,名动京师。” 可见谢灵运诗歌鼎盛时期影响力巨大,可以说谢灵运一人带动了整个山水诗歌的走向,后人纷纷效仿,这也就是谢灵运与山水诗歌发展之间密切关系体现。正是谢灵运的出现,才滋生了山水诗歌。

谢灵运大部分山水诗带有浓重的老庄玄理思想。他惯于在对山水的观赏中抒发超越自然的情感,因此玄言色彩显著,虽然玄言容易导致寡淡无味,但从另一方面讲这也正是山水诗歌得以发展的重要前提。山水诗歌依附玄言不断发展,不断影响文人的创作视野,如此山水诗歌才有可能得以衍进,并最终走向独立。 

   (三)细观谢诗

谢灵运出生于官宦世家,21岁便走入仕途,空有一身才华却不得赏识,乃纵情山水,借山水来发泄自己不平的情绪,他的诗作中有二分之一都是山水诗,诗风清新富丽、自然可爱、不假雕饰,有天然之趣,又因为其诗作是在两晋的玄风之中酝酿而成的,故常常“写山水而苞名理” 。谢灵运诗歌创作前期以杂诗和赋为主,而在出守永嘉时期和两次隐居时期则以山水诗作为多,据考证,其出守永嘉当在永初三年(422)至景平元年(423),从建康至钱塘,再西行至浙江,最后往南行至永嘉,按诗人的行路路线可将其诗作划分为:第一阶段,如《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郡初发都》、《邻里相送方山》、《过始宁墅》等;第二阶段,如《游岭门山》、《登池上楼》、《东山望海》等;第三阶段,如《北亭与吏民别》、《初去郡》、《东阳溪中赠答》等。起初诗人因受到权臣打击,被迫出守永嘉,心情烦闷无比,故前期作品大多抒发忧烦之绪,表现离世归隐之心,山水描写所占比例较小;在赴永嘉途中,山水描写逐渐占领诗人的诗歌视野,以《富春渚》 为例,本诗写于谢灵运秋赴永嘉,路遇富春江所见,上三句“宵济渔浦潭,旦及富春郭。定山缅云雾,赤亭无淹薄。溯流触惊急,临坼阻参错”写景,“宵济”、“旦及”、“无淹薄”三个关键词写出了富春江的秀丽景色,转而又写富春江水势的汹涌,一路上惊心动魄。“惊急”、“参错”二词双生互对,用对偶来给诗句着色,诗人在和谐悦耳的韵律中将山水画面表现得立体可观。下四句“平生协幽期,沦踬困微弱。久露干禄请,始果远游诺。宿心渐申写,万事俱零落。怀抱既昭旷,外物徒龙蠖”,有景有情,表达自己陷入官场年时已久,好不容易才有此机会远赴永嘉亲近山水;“宿心”一词指明了诗人隐逸的愿望,渴望抛弃凡尘俗世,不再与人同流合污,带有明显的“老庄消极避世”色彩。诗歌的中间则分别用伯昬和吕梁以及《易经》一山一水的典故将写景抒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旨在说明官场的危机四伏,以及自己屡次受挫想要及时远离的心情。全诗从结构上说,景情分叙、段落分明,及其巧妙。这种结构方式在后来延用颇多,成为谢灵运山水诗的主打结构。

谢灵运出守永嘉时期的山水诗作主要抒发仕宦生涯的挫折,表现自己的隐逸思想,篇幅有大有小,多的有十句上下,少的仅有三句,如《夜发时关亭》等。诗人每过一处,便有一诗,诗作多为五言,保持了山水和庄老并存的风貌,但谢诗中的玄风已大为减轻,为后续山水诗歌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自退守永嘉后,谢灵运对山水的感情逐步加深,并都具体落实在诗歌创作中。之后在两次归隐中,也都创作出了大量的山水诗。第一次隐居自景平元年(423)至元嘉三年(426),归隐于故乡始宁,多为游览山水之作,如《南楼中望所迟客》、《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从游京口北固应召》等,诗人的心境不断发生变化,所表达的志趣也不断发生变化,前期心境较为平和,弥漫着淡淡的愁绪,直到应文帝征召回京之前,因不得重用而心情愈发低落。前期以他的《从斤竹涧越岭溪行》 为例,该诗写于元嘉二年,全诗共十一联,上七联写景:“猿鸣诚知曙,谷幽光未显。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逶迤傍隈隩,迢递陟陉岘。过涧既厉急,登栈亦陵缅。川渚屡径复,乘流翫回转。苹萍泛沉深,菰蒲冒清浅。企石挹飞泉,攀林摘叶卷”,诗人边行路边观赏,怡然自得。开头前两句从听觉写起,听见“猿鸣”方知晨晓,再写所见,山谷中慢慢显现“幽光”,旅程也正式开始,眼前的岩石下云层密集,花瓣上还聚集着露珠,美妙的晨景引人入胜。沿着曲折的小路一路前行,翻过绵延起伏的山岭,跨过湍急的水涧,行过山间栈道。接着诗人由景及人,爬山涉水,“企石”、“攀林”、“摘卷叶”,“苹萍、沉深、菰蒲”三词采用双声叠韵,表现诗人和大自然的有趣互动,抒发人与山水的自然理趣。下四联:“想见山阿人,薜萝若在眼。握兰勤徒结,折麻心莫展。情用赏为美,事昧竟谁辨?观此遗物虑,一悟得所遣”,在山水观赏之余,诗人同时也产生了联想:山中是否有隐士高人居住,已不得而知,但就眼前的美景而言,足以让人忘却尘世的忧烦。诗人一句写景,一句抒情,将写景和抒情有机处理,一上一下,一景一情,结构层次分明,颇具诗歌美感。后期以《从游京口北固应召》 为例,谢灵运收到宋文帝诏书,本以为会受到重用,没料到是出任秘书监这一无足轻重的小官,不禁大失所望,写下此诗。全诗夹景抒情,借北固山之景,抒发愁情。上篇写景,“昔闻汾水游。今见尘外镳”一句在描写北固山景物的同时,采用了《庄子》中“逍遥游”中尧无为而治的典故,“工拙各所宜,终所反林巢。曾是萦旧想,览物奏长谣”这两句则体现诗人自谦的态度,以及归隐的决心。

第一次归隐应文帝的诏书失败告终,谢灵运入朝为秘书监,终日郁郁不平,遂再次称疾归隐故乡始宁,自元嘉五年(428)至元嘉八年(431),第二次归隐心境与第一次大为不同,主要抒发逃离尘世后愉悦的心情,表现高洁的品格,这一时期主要以赋为主,诗作较少,不归人山水诗的研究行列。

(四)陶、谢“山水”之比较

有关山水诗的衍进,与时代的发展,诗人们的思想更替是分不开的,从求仙到隐逸山水,其中经历了慢长的过程,谢灵运作为隐逸山水的转折人物,既模仿《诗经》的语言特色,又学习了建安诗人曹植的诗作风格,他曾说:“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其善学曹植,盖是由于建安诗人多言志咏怀,而谢灵运的山水诗中也不乏言志咏怀的成份,如《南楼中望所迟客》、《北亭与吏民别》、《邻里相送至方山》等。其写景抒怀,直取了建安诗人的精髓,其中的原因在于谢灵运的命运和建安诗人的命运有着微妙的共同之处,谢一生不得重用,渴望为国建功立业,一展才华,这与建安时期诗人的理想大为相同。在建安理想的熏陶下,以及老庄思想的洗礼下,才酝酿出了谢灵运别具一格的山水诗风,而作为同一时期的田园诗人诗人陶渊明,虽与谢灵运有着相似的命运、相似的心境,但却有着不同的生命体验和不同的诗歌风格。

谢灵运和陶渊明的生活境遇大抵相同,WWw.eeelw.Com都受尽官场的折磨,于山水中抒发感情,不同的是谢灵运一生都在仕与隐的矛盾中,不得始终,陶渊明则洞察明理,远离官场,决心归隐。谢灵运在归隐后仍不忘俗尘凡事,渴望建功立业,陶渊明则怡然自乐,纵情田园。陶谢可以说是代表了人生选择的两种典型态度。在诗歌创作方面则表现为:陶渊明主写田园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例如著名的《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前两句写躬耕劳作的生活,两句通过“夕露沾衣”的细节描写,表现诗人虽然生活艰辛,但不放弃对人生理想的追求,追求一种“无我之境。”谢灵运诗歌创作则是徘徊在寄情山水和寻求解脱的道路上。在诗歌意象的选择上,由于陶渊明终日躬耕田园,故其意象大多采用田间寻常实物,如鸡鸣、草屋、桃花、柳树等,将这些寻常的事物带入诗歌创作中,抒发自己高尚的情操和体现人生的价值。谢灵运由于出生富贵,志不在田园躬耕,故终日寄情山水,意象大多采用:山、水、云、湖等,在景物的描写中,表现自己的愁思和对向往。在对景物的描写上和文字表达上也存在着差异,陶渊明善用白描手法,还原田园景物最本质的颜色,给人以清新自然、朴实无华之感,与其淡泊名利的心境相吻合。谢灵运在描写景物上善于运用移步换景,从各个角度描写所见之不同,语言明丽且富有生趣,体现其游览时的自由心境。两人抒情的方式都是先写景后抒情,兼用双声叠韵,句式结构工整,皆受玄风影响,他们虽不属于同一诗歌领域,但却在玄风稳固的东晋诗坛确立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为后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五)谢灵运之后的山水诗

谢灵运这种“写山水而苞名理”的特殊写法,后世争相效仿,将山水诗歌的创作引入时代的浪潮,这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谢眺,他的山水诗歌不仅苞名理,而且在句式结构、景物刻画、情感表达方式上都有谢灵运的痕迹,例如《游敬亭山》 ,前八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上干蔽白日,下属带逥溪”写山景,“交藤荒且蔓,樛枝耸复低。”写植物,“独鹤方朝唳,饥鼯此夜啼”写鸟和动物,“渫云已漫漫,多雨亦凄凄。”写云和雨,诗人刻画了一个多元化的自然界,有山有水,有云有雨有生命,随后表达自己受尽仕宦挫折后的归隐之心,与谢灵运《登石门最高顶》 十分相似,在诗歌内涵上,谢眺的诗歌已较少出现老庄名理并存的现象,玄味锐减。谢眺之后,齐梁时期的山水诗歌更趋完善,玄理逐步消退,山水诗渐渐登上诗歌的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