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末,素质教育的浪潮在全国兴起。中国的教育由一段时期内的应试教育重新回归到素质教育中来,中央推行的新课改就是要重新进行课程改革,建立起符合时代特色和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更加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课程改革试行,新课改的改主要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1、由知识灌输的课程引领转化为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在课堂上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提供更多机会,把课堂与学生生活架构联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2、课程结构,更加注重课程结构的生活化和社会化,在学校与社会之间架构起一个沟通的桥梁。更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更多的关注社会实践,等等。3、课程内容、改变繁杂、难度高、陈旧的知识转而向学生传达一些新型的与生活相关的科学和技术。4、注重学生的学,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学到东西同时学会做人。5、过去的课程评价把关注点过多的放在选拔学生上,学生每天的学习都是为了高分努力,现在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更加注重促进学生个体发展上。例如,一些学生没有一个良好的基础,考试成绩只有59,老师可以给他60,甚至65,给他更多的信心。6、课程管理,把自主权下放到地方学校和一线老师身上,给他们更多的自主权,有权开发校本课程,体现地方特色。实现国家统一和地方自主的双赢,当然,最终也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改革不久,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新课改是我们提高国民素质、适应社会发展、从而坦然应对国际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新课改的推进虽然艰辛,但中国的教育事业还是得到了一定的改观,学生上课不是死记硬背了,老师上课不是课本第一了,学生课后有实践课程了,地方课本可以有所差异了。然而这些都只是外在的改变,今日教学不仅仅是改变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更重要的是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教师习以为常的教学手段,实现教师在课改实施前后的角色转换。 “角色”一词起源于戏剧,原指舞台上的特殊人物。1935年,美国社会学家米德(George H.Mead)把这个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WWw.eeeLw.COM一般认为,角色是个体因占据一定的社会位置而产生的行为模式。如教师角色、学生角色等[1]。角色是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根据社会的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2]。社会心理学家扎宾(T.R.Sarbin)则认为,角色是在相互行为的情境中,行为者按照他人的期望来实施的模式化行动。这两种界定之间是互补的,前者涉及的是“惯例性的角色”,后者则是指“人与人之间的角色”[3]。角色一般可划分为期望角色、领悟角色和实践角色。期望角色是社会对于不同个体行为模式的要求和期待。领悟角色是个体对期望角色理解以后形成的观念中的行为模式。实践角色是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实际扮演的角色。 教师角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为实现与其身份地位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时,所表现出来的符合社会期望的态度和行为模式的总和[4]。教师角色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社会对于教师的期待,认为教师所应具备的态度和行为模式的总和,其中包括对于教师的教学技巧、职业道德;二是教师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社会对于教师角色的期待应该合理,这样教师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发挥到最大。传统观念里的教师角色像春蚕、蜡烛,所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就无疑把教师角色定位为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的一种崇高职业,社会上是这样想的,许多老师也是这样想的。当面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他会说“我辛辛苦苦教了你一年,你就用这种成绩回报我,”教师职业变成了一种奉献、牺牲、含辛茹苦的职业。教师的角色定位出现偏差,教师也无法找到自己的职业幸福感。实际上“改革的关键是教育思想的改革,倘若思想观念不改,单改怎么上一堂课,怎样讲一课书,怎样写作业,怎样批作业,这样即使能奏效一时,也绝不会长久”[5]。教师只有从内心里对于教师这个行业产生认同感,对新课改的内涵和理念深入把握,才是新课改成功的必要条件。 在中学政治课程的改革过程中,中学思想政治教师责任重大,他们对课程的认识、对新课改的态度、扮演的角色以及对学生如何进行教育、如何使思想政治课程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等问题的把握,对新课改能否成功起到决定性作用。 就目前从各种社会调查所得到的数据而言,大多数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对中学政治课都持肯定的态度,中学思想政治课程对于国家的德育发展、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使我们对新课程的改革充满信心。但是应试教育的盛行也使思想政治课程面临困境,政治课程的受重视程度要比数理化要低得多,而且学校对他的投入经费、教学机制的评价也都有着和其他“重要”课程不一样的待遇,这都是巨大的升学就业压力所致的。从这方面来说,思想政治课程的发展前景仍然不容乐观。 改革开始以来,有些教师积极参与到新课改之中,学习新课改的理念,践行新课改的倡导,实现自身的角色转换。这些教师能够适应形势发展,为课程改革做出了贡献。但,也有一些教师在适应新课改的过程中面临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其中,对教师角色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以及对如何进行角色定位认识不清,成为制约新课改的观念瓶颈。因此,如何使一线的思想政治教师适应新课改、接受新课改进而实现新课改是目前的一大难题,这个难题解决的关键就在于思政教师有一个正确的角色定位,教师思想上认同课改之后,实践中才能更好践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