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论文:现代国画人物画创作仍需要主题 摘 要:中国人物画创作历来都存有主题的。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主题也随之改变,中国人物画家的创作理念不能离其客观的观察与研究,还要有积极的观念和个性的方法来创作。艺术家应该以客观为载体,艺术的观念、个性的方法来创作。中国画发展到今天,有人认为可以不要“主题”,认为“主题”过时了,其实无论是何时中国画创作都存在着主题,主要是主题的概念不一样。主题不只是过去式的“主题先行”与“构思巧妙”,绘画之前先定下“主题”,再依据事先定好的“主题”的要求绘画内容,画本身就是有主题,表现一个作品中的一个人物的朴素形象,喜怒哀乐,都是“主题”,创造一种形式,就是“主题”。主题问题不是过去狭窄的,而是一个宽泛的内容。但也绝不是即兴之作随意涂抹就行的。中国画一定要按其创作规律,赋予画面情感和精神而有内容有目的去创作的,主题是随社会进步时代发展而“当随时代”,主题是永恒的。 关键词:主题先行 主题性 构思巧妙 永恒 关爱
对现代国画人物画主题性创作的再认识 现代国画人物画主题性创作兴起于20世纪,从英法联军发动的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就开始论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本甲午战争又激起了侵华热潮,八国联军侵华又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苦不堪言,当时的绘画多表达爱国的主题,表达对战争反抗到底的决心。徐悲鸿的《愚公移山》 正是创作正值抗日战争时期,画家绘画人物群体表达了抗日战争民众的团结一致和坚强的毅力,鼓舞人民群众去争取最终的胜利。在这个时期战争触动着每个广大同胞的心中,是作者真是的内心情感的表达,它的主题就是不屈不挠决心抗战。 现代国画人物画创作与过去式的“主题先行”和“构思巧妙”巧妙不同。多在没有任何材料和经验的准备下,根据所谓的主题,围绕主题添加生活情节,围绕限定的主题, 绘画缺乏新意、干瘪乏味,如同一盘散沙,作品千篇一律没有吸引力,艺术家们创作热情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而在现在的绘画中,我们拥的创作有更多的灵活性,我们可以在生活发现美,发现我们想要绘画的素材和内容,根据需要,有益的进行添加和删减,旨在更好地表达我们所想要表达的主题。比如我们可以绘画人们在生活中的小细节来表达绘画的主题,通过一个削苹果皮一直没断来表现他的细致和生活的乐趣;通过一个望着玻璃在整理头发的姑娘或小伙子来表达他们注重形象,注重细节。通过对母子生活情节的描绘来表达母子情深,母亲对孩子的关心倍至,凸显母爱的伟大,还有孩子的可爱天真。这些只是一小部分,有更多的美等着我们后来人去发现去感悟去用绘画语言表达出来。
结合自身创作谈主题 毕业创作我选择了写意人物画,我的论文讨论的的是关于主题的问题,我比较注重对作品对主题的表现,经过素材的搜集整理和不断的探索我完成了我的毕业创作 在选材的问题上我犹豫了很久,表现哪些人群、怎样表现哪些人群我考虑了很久,经过对素材的理解他对创作的实践,我不断摸索表达好主题的道路,最终我选择了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等公交车的场景,变现的是一名教师和两位小朋友正在招呼站等公交车场景,等着等着突然下起了大雨,这位女教师自己淋雨却在为小朋友撑着伞挡雨,公交车始来的一瞬间,小朋友们开心的向前走去。“以小见大”,小小举动、举手投足之间体现的是温暖的真情,我的创作所表达的主题就是“关爱”,热爱生活,关爱他人,希望我的作品可以给生活带来正能量。 在搜集素材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名女教师在走路的时候一名远不及她高大的小男生给老师打伞遮阳,自己晒在太阳底下,看到这个事情的时候感觉很“震撼”,虽然这只是极个别的现象,但值得我们的反思和重视,我们需要足够的关心爱护学生关心爱护他人,我们可以用我们的文章和作品传递正能量。 绘画走向今天,重新梳理传统,而对现代人的生活,中西文化的相互汲取,创作开始出现非常繁荣的景象。探求艺术的本质,遵循艺术的规律成为今天艺术家的责任。艺术创作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正常发展,主题问题再认识以及定位与过去想法。 “主题性”绘画不仅仅指革命历史等重大题材,也不只是“主题先行”和“构思巧妙”。主题性绘画也包括对日常生活情节的表现,在绘画中我们要开阔自己的视野,多了解生活,了解各种绘画艺术,感受生活带给我们的震撼和改变,一定能影响到我们的对绘画的理解,促使我们从生活中发现美,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美,用不同的方法将生活中的形象和情节展现出来。在国画人物画创作中不是只有在限定主题,围绕主题刻意添加情节创作的绘画才是主题性创作,绘画本身所表达的人物本身的身材、相貌、服饰、年龄神情及情节本身都是有主题的。所表现人物的表情、气质、性格等都是主题的组成部分。 中国画人物创作中主题是一直存在的,彻头彻尾存在于中国国画人物画创作中,不存在没有主题的创作,中国画人物画主题性创作具有永恒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