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域宽广,方言众多,很多时候学生容易受方言影响而不能掌握普通话的标准发音,所以低年级的教师在教授语音部分的时候应当注意正确的语音发音,有利于帮助孩子掌握正确的汉字发音,正确地识字认字。在中高年级阶段,通过强调熟语和古诗句中声调变化的特点(在拼音系统教学完成之后),培养学生语音语调的语感,帮助学生养成在汉语交际时注意声调搭配的习惯。这对于我国小学生打下良好的语用能力至关重要,学生在交谈的时候就会形成语音结构对称、押韵的习惯。例如,“瓜熟蒂落,水到成渠”,这句俗语中就含有着“平平仄仄,仄仄平平”这样的韵调。更值得注意的是,“谐音”也是语言文字灵巧运用的方式之一。谐音具有灵活运用汉字同音字的特点并使人们在言语交谈中具有幽默感。这种幽默感应当在小学阶段使同学们有所意识,并且教师通过对孩子的语言方面的训练来提高学生们使用语言的能力。例如,“洋贵妃醉酒”(《工人日报》摄影标题)。 我国小学汉字的教学应当以汉字的文化性及其跨文化交流为主体 (一)、汉字中的文化特性 1、隐蔽性。汉字的文化性教学也是我国小学语言教育中匮乏的一种特质。“语言产生于特定的社团并体现该社团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重要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相互依附、促进和制约。语言从语构、语义和语用三方面都体现出其背后的民族文化。我国博大精深,丰富多样的文化内容不仅存在于我们物质文明之中,大部分实则都蕴藏在我国的文字当中。 2、表义性明显。汉字是象形文字为基础的表意文字,文字呈现出了非常鲜明的语义。所以,汉字教学中对于汉字字义的解释尤为关键。 (二)、我国汉字教学现阶段的问题 1、教师学科素质匮乏。正是因为我国小学教师高估我国小学生中文水平以及我国小学语文教师自身语言认知水平以及文化认知水平有限,大多数教师采用模仿式汉字教学法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在交际的过程当中产生一定的文化偏见。这种方法极其地忽略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也使文字中文化对于学生的教育功能丧失 2、课程结构问题。我国新课程标准改革在朝着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向变更。但是我国的在学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的衔接上存在很大的问题。学科课程的地位明显高于综合活动课,两者关系脱节。汉字完全是放在学科课程的教学中,完全没有融入综合课的课程当中。汉字变成了考试的工具,学生学习的时候感到枯燥无味。 (三)、对外汉语教学可采纳的经验方法以及教师可采取的范例 1、俗字源释义法。根据皮亚杰的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和现存的对外汉语汉字教学法,“古文介入法”以及画图法最适合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实行。我国的汉字是以表意为主的音意文字,其中的象形字通常是作为汉字基础要素的独体字。只有使学生们充分地理解独体字,才能推测复合字的含义。 我国文字与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汉字具有象形和表意的特点。所以,教师通常先要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从而会对每一个汉字进行“说文解字”。如,“比”是个象形字。教师应先展示出汉字的甲骨文形式,再邀请两位同学按照字义所蕴含的人与人侧身相并列的关系引出“比”字表示比较、竞争的含义。追溯汉字发展史,时间越久,字体越古老,象形的性质就越强;反之,其抽象性则越强。又如会意字“古”可解释为十口相传是前言。这样可以避免汉字的书写错误。而形声字则是要强调形旁和声旁的作用。现代的汉字是经过简化了的,如“胜”字繁体字写作“勝”,说文解字当中表示的含义是一个人要取得胜利不仅要靠人的力量也要有自然的火力。这一汉字就充分地体现了中国文化顺其自然,天人合一,“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思想理念。 2、集中学习与阶段学习相结合。实际上,汉字学习应当分为集中学习和阶段学习两个部分。阶段学习的部分,学生初识汉字,对汉字的字形、字音和字义有初步的了解。集中学习的部分,应当系统归类汉字、挖掘文化含义、讲明汉字源头,这样学生才能加深对汉字其中蕴藏的文化内涵认识和了解。 学校在校本课程安排中可以开设一堂汉字趣味文化课,把学科课程和综合课程融合。学生在学习的汉字的时候具有连贯性、趣味性以及主动性。 3、文化对比法。我国教师应当站在国际化的视角中,采用跨文化式教学法。因为未来的学生将面临多元化的世界。学生应当在学习汉字的时候逐渐意识到我们的文化与西方文化不同之处以及与东方其他国家的文化的异同之处,并且要能够在对比中感悟。对外汉语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其教学系统自然形成了学生主动进行文化对比的状态。在语言习得的理论中,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的假说表明了这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