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这个毕业设计从14年11月剧本创作到15年2月初成片完结总共用了将近三个月的时间。这三个月来,作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我在实践中学到了很多原来理论上所感受不到的东西。也在实践中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深层更深刻的了解。 首先,着手于自己的作品定位。在一开始我考虑了几个题材,有亲情的、有爱情的、还有关于梦想的。最后我把三个题材的故事想了一下,又考虑到拍摄的可实施性,加上个人更偏向于拍一部“个人梦想自传”,经过与朋友、指导老师的讨论研究,最后确定了现在这个讲述大学生梦想与青春的故事。题材选好之后,下一个便是剧本的创作,因为我是比较喜欢“平淡细节见真情”的创作方式,所以故事的叙事没有那么大的波澜起伏,但为了使它具有微电影的故事戏剧性,也就在剧本的创作上、在情节点的设置上作了一些小悬念,这样才能使这一个平淡的故事看上去也不是那么“白开水叙事”一般的无聊。在剧本创作上我导师也是给了我很多关键性的建议,比如我在一开始给人物设置的对话,有些时候考虑的没那么成熟,人物对话与人物角色不符合,就会显得有些“假”,这个问题被提出之后,关于不同年龄层次人物角色相对应应该说什么样的话,我和导师也是根据身边生活中的相接近人物作了靠近,使作品中人物说出的话更符合他演绎的身份。而且在剧本创作过程中,有很多情节考虑到现实因素是不好拍摄的,就这个问题也是再根据现实情况,尽量改成另外一个好操作且也符合剧情发展的情节。经过几次斟酌修改,剧本在11月底算是完成了。 剧本完成以后,第二步就是演员与场景的选择。因为《XXX》是一部青春题材的短片,所以里面的场景大多还是学校及宿舍内场景,还有的是街道及办公室的戏份,演员就选择了朋友来当主角,因为我的作品属于带些个人故事的因素,所以朋友都曾经一起经历过,因此演绎起来会比较自然。关于场景的选择,当时是提前和别人借了地方打过招呼了,不定性的场景就只有戏中“摆摊“的街道,因为是路边戏,只能提前去看一看,也没法确定拍摄那天会不会出现意外。 在前期剧本、场地、演员、机器准备就绪之后,在12月底就准备开拍了,真正地进入拍摄工作才发现了很多之前无法预知的问题和状况出现。首先就是寒冬的天气比较冷,拍摄户外戏的时候,演员及摄像都比较冷,拍摄进程没预想的那么快,加上我们剧组人特别少,就像我作为导演要兼顾着打光、录音,而作为女主的演员又兼顾着布置场地,只有一名摄像又是也忙着移机位(我打光的话他还要一边拍摄一边高举录音杆)。然后拍摄上原来剧本上有的很多情节也当时被删减,比如剧本中夜拍摆摊的戏份由于过路串场的群众演员不多,也是剧组人员轮流上去客串完成。作为导演尽量把同一场景的戏份安排在一起一次拍完,当临时有戏份改动的时候,其他戏份上又得做适当的调整,好在拍摄前把可实施性作为考虑的第一要素,除去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第三天拍摄结束的当晚,剧组人员一起去吃了杀青饭,几天来的辛苦和寒冷瞬间被欢乐和感慨所取代,笑称我们是“剧组打烊了,XXX。”由于剧组拍摄参与人员紧凑,都是一人多职,所以我们唯一的遗憾是剧照与花絮太少,因为真的是没有闲人有多余的“闲空”来得及拍照,都是紧锣密鼓的跟进拍摄。 拍摄用时3天,花销就是解决剧组人员的工作餐及来回路费,总算一千元左右。之后几天便是片段的回放审核阶段,主要是防止有需要补镜头的场景,后来发现了有的户外场景录音环境杂音太大的问题,又让演员从新在安静的地方把录音补上。 一月初结束拍摄,进入了后期剪辑环节,剪辑是繁琐又需要耐心的,对于片子要使用的音乐在剧本创作环节就已经选好了几个,再后来剪辑完成后,都加进去依次试了下,再选择了最合适的。粗剪完成后给导师看了下,导师也是又提出了很多我没考虑周全的细节,回去加以修改。 总之,看着一部属于自己的作品从无到有,从粗糙到细致,这是一个愉快的过程,同时也是自我成长的一个过程,也是自己作为编导生在毕业来临之际给自己大学四年的一个交代和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