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由于其诗歌的形式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了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楚辞》主要收录的是屈原的作品,其代表作是《离骚》,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为“骚体”。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成集。《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影响我国历代散文创作,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楚辞》不仅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早在唐宋时期,《楚辞》便因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极高的文学价值在东南亚等国家进行传播,对这些国家的文学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东学西渐”开始,《楚辞》作为中华文化的艺术瑰宝,被翻译成各国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国外学者对楚辞的研究也是不胜枚举。不单单是周边的韩国、日本等国,欧洲的英国、法国、德国等都有学者对楚辞进行专门的研究,并且取得了卓越的研究成果。 当前,搜集、整理和研究域外楚辞文献,探寻楚辞在海外传播的路径,响应了“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号召”,有助于提升我国传统艺术的国际影响力,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进行海外辞赋学的研究。 介绍国外楚辞研究的第一部作品是闻宥发表在1953年6月13日的《光明日报》上的《屈原作品在国外》,其后尹锡康、周发祥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主编了《楚辞资料海外编》,此书主要介绍楚辞海外研究的文集,为国内楚辞研究提供了较为详实的海外楚辞研究资料。在此基础上,汪耀楠的《外国学者对楚辞的研究》对国外学者研究的楚辞进行了综述。九十年代周建忠提出了“海外楚辞学”的概念,认为海外楚辞学是楚辞学众多分支中最薄弱的学科。2000年黄震云在《二十世纪楚辞学研究述评》中将“海外楚辞学研究”单列为文章的一部分,述评了日本和欧美的楚辞学研究。最近几年有学者分别对楚辞在日本、俄罗斯和欧美世界的翻译与研究进行了梳理。就当前而言,我国在日韩楚辞学的研究综述和楚辞学在欧美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也使我们对海外楚辞学的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 然而,纵观前任学者对楚辞西译的研究,如何文静的《“楚辞”在欧美的译介和传播》、郭晓春的《英语世界的楚辞传播:现状、困境与出路》等,大都是研究楚辞对部分欧洲国家的传播与影响,让我们对于楚辞在欧洲的传播有了一个比较宽泛的认识,却很少有学者对欧洲某一国家的楚辞传播进行具体的研究,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法国为中心,阐述楚辞在法国的译介过程,从而使人们对楚辞的传播了解的更加具体、全面。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研究《楚辞》在法国的译介过程,不仅能让我们深入解读《楚辞》文学,感受《楚辞》带给我们的独特魅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同时也对我国研究海外楚辞学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还能够更好地加强中法文化界的交流与合作, 进一步推进《楚辞》在法国乃至世界法语国家和地区产生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阮洁卿.中国古典诗歌在法国的传播史[J].法国研究,2007(1):1-8. [2]何文静.“楚辞”在欧美世界的译介与传播[J].三峡论坛,2010(5):42-49+147-148. [3]陈亮.欧洲楚辞研究综述[J].江苏社会科学,2013(6):191-196. [4]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尹锡康,周发祥.楚辞资料海外编[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 [6]朱熹.楚辞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7]哈尔茨.中国诗歌:规则和模式[J].比利时皇家学院通报,1892(24):202+207-208. [8]哈尔茨.中国诗歌:规则和模式[J].比利时皇家学院通报,1893(25):148-156+171-173. [9]戴密微.道家的谜[J].京都大学创立廿五年纪念文集,1954:75. [10]何如.屈原赋选译[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978(2):123-125. [11]康达维.欧美赋学研究概观[J].文史哲,2014(6):110-118+163-164. [12]徐仲年.李太白:他的时代、生平和著作[D].里昂中法大学,1937:115-118. [13]德理文.离骚章句[M].巴黎:巴黎大法京都巴里东学所,1870. [14]高延.厦门岁时记:中国民间宗教研究[M].巴黎:巴黎勒鲁书局,1886. [15]埃米尔·布勒蒙.中国诗歌[M].巴黎:巴黎出版社,1886. [16]爱德华·埃玛纽埃尔·沙畹.史记译注[M].巴黎:巴黎勒鲁书局,1895-1903. [17]戴遂良.哲学文选[M].河间府:天主教会印刷所,1906. [18]乔治·苏利埃·德·莫朗.中国文学论集[M].巴黎:巴黎维加出版社,1912. [19]爱德华·埃玛纽埃尔·沙畹.华北考古图谱[M].巴黎:巴黎勒鲁书局,1913-1915. [20]戴遂良.中国古代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M].河间府:天主教会印刷所,1917. [21]曾仲鸣.中国诗歌史论[M].里昂:里昂德维涅出版公司,1922. [22]曾仲鸣.一滴水[M].里昂:里昂中法大学,1925. [23]马古烈.国文[M].法国:保罗盖特那出版社,1926. [24]马伯乐.古代中国[M].法国:巴克德出版社,1927. [25]徐仲年.中国文学选集[M].法国:德拉克拉芙出版社,1932. [26]马古烈.中国文学述评集[M].法国:伯滋出版社,1948. [27]罗大冈.首先是人,然后是诗人:七位中国诗人介绍[M].法国:巴克涅尔出版社,1949. [28]帕特里亚·吉耶尔马.中国诗选[M].法国:西格尔出版社,1957. [29]郭沫若.屈原[M].梁白清译.巴黎:伽利玛出版社,1957. [30]戴密微.中国古诗选[M].巴黎:伽利玛出版社,1962. [31]杜克义.中国悲歌的起源——屈原及其时代[M]. 巴黎:伽利玛出版社,1967. [32]黄胜发.屈原及离骚法文版[M].北京:外文出版社,1985. [33]罗兰.离骚、九歌和天问[M].巴黎:巴黎立异出版社,1988. [34]恽石.离骚:放逐之苦[M].法国:龚巴出版社,19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