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三亿论文网 > 免费资料 > 开题报告 > > | 实习报告 | 开题报告 | 写作技巧 | 任务书 | 谢词致谢 | 答辩资料 | 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免费论文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忠实性论文开题报告

更新时间:2018-02-12来源:www.eeelw.com 责任编辑:三亿论文网

 课题研究现状:

  

电影,作为一种声影结合、富有美感的艺术形式,自问世以来深受广大电影受众的喜爱,同时也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电影片名,作为电影的灵魂和广告标语,向观众传递着最重要的影视信息。一个出色的、有感召力的电影片名不仅能够表达信息、传递美感,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人们的观影兴趣。电影片名翻译是一项重要而富于创造性的工作,佳译能够为影片锦上添花,对丰富国内观众业余文化生活,推动中国影片走向世界,促进国际间文化艺术交流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但作为翻译领域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影视翻译的研究工作还做得远远不够。国内外研究的专著甚少,且只在一些专著的个别章节涉及到了有关研究。

长期以来,传统的翻译标准——忠实对等原则受到中西译界的肯定和推崇,并一直占据了统治地位,直到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目的论摆脱传统翻译理论的束缚,拓宽了翻译理论研究的领域,使翻译标准多元化。目的论对于电影翻译这类目的性极强的应用文本,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Nord(2001:12)提到“目的论”认为“决定翻译目的最主要的因素是接受者,即假想的译文受众,有他们其自身的带有文化色彩的认识、期待和交际需要”。翻译意味着在特定环境里,由于特定的目的,为特定的接受者进行翻译。在电影翻译中,接受者为看电影的观众,译者在翻译时则需要从观众的角度出发,满足他们的认识、期待和交际需要。

在目的论的理论框架里,电影名翻译要实现的预期功能正是在一个新的文化环境中再现原文的源语言文化中所具备的各种功能,即突显影片内容,传达其主题信息及文化内涵,确立全片感情基调,提供审美愉悦,吸引观众,增加票房(贺莺,2001:56-60)达到电影制作商的目的,这是电影名翻译的首要原则,也是电影名翻译的主要目的。

实际上,译者并不需要完全被动接受发起者的“翻译要求”,在发起者因专业知识不足或其他原因对译文不太了解的情况下,译者也可以结合译文读者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交际需要等因素与发起者进行协商,共同决定译文的交际目的。除此之外,目的论还遵循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王惠玲,2006)

Peter Newmark(2001)说过:“equivalent effect’ is the desirable result, rather than the aim of any translation”(等效只是翻译的理想状态,不可能要求每一个翻译活动都以等效为目的)。国人有过这样的比喻:翻译好比女人——漂亮的不忠实,忠实的不漂亮,以此来感叹忠实在翻译中的尴尬。忠实不是对原文的复制,不是直译,而是对原文的思想精髓的保留。

周素文(2004)指出,面对琳琅满目、风格各异的汉译英语电影片名,尤其是许多意译、改译的片名,许多人都误以为电影片名翻译似乎无章可循,甚至觉得不需翻译,可另起炉灶,随意创作。在英语电影片名的汉译中,“翻译即叛逆(Traduttore traditore)”这句西方名谚体现得淋漓尽致。

    李群(2002)认为传统的翻译理论是把电影片名的翻译归入到文本翻译的门下,故原则的适用也兼收并蓄了文学作品的一切标准。而从数据和译例可看出,如今片名的翻译并没有遵循传统翻译理论的原则,把“信”弃置一边,把“雅”抛弃不顾。因为片名的广告性质决定其不能被归入传统文本翻译的门下。不同功能目的的作品要求不同的译法,片名的广告目的要求传统译论中必须融入新的元素,不能只要求原汁原味。因此,片名翻译不用过度追求“信”,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译者可以目的论为指导,从翻译的目的出发进行翻译,“必要时可以将影片名根据电影内容改头换面,不但可以形不同,还可以神不似”(郑玉琪、王晓冬,2006:66)。

课题研究目的:

本文以目的论为理论框架贯穿始终,分析主要理论特点,将其精髓运用到英文电影片名翻译。通过具体译例分析,努力探索归纳实用、有效的翻译策略,同时尽可能兼顾翻译的忠实性,以期对现行的英文电影片名翻译起到积极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