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金币:500 个金币 | 资料包括:完整论文 | ||
转换比率:金额 X 10=金币数量, 例100元=1000金币 | 论文字数:9652 | ||
折扣与优惠:团购最低可5折优惠 - 了解详情 | 论文格式:Word格式(*.doc) |
上一篇:包法利夫人的爱情悲剧.doc
下一篇:丁玲小说中的男性形象.doc
摘 要:后现代语境下,村上春树在其作品中构筑了横亘于现实与虚构之间的“两个世界”。且因其扑朔迷离的人物设置和情节叙述,形成了一个由多重声音交杂、文本彼此介入的“互文性”结构。本文选取村上春树四部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试分析其叙事框架的特色,挖掘其文本之间及文本内部自我指涉的美学意蕴。 关键词:村上春树;长篇小说;“两个世界”;互文性
“两个世界”的概念,首见于日本作家村上春树1985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1]。在“青春三部曲”(《且听风吟》、《寻羊冒险记》《1973年的弹子球》)和三部短篇小说(《开往中国的小船》、《袋鼠佳日》、《萤,烧仓房及其它》)相继问世并声名大噪后,1984年,村上春树一反常态,跳脱出青春文学的格局,除了重塑“现实世界”,还重新构筑了一个带有魔幻现实色彩的想象世界,即“虚构世界”。虚与实的双轨并置,使得“存在”和“非存在”交替置于一种平行的状态下[2],这样的比照可以说一方面是作家的有意为之——结构断裂所催生出的美感;另一方面也从意蕴层揭示了人类的精神困境,隐喻或反讽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日本乃至整个世界濒临“终结”的处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