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金币:500 个金币 | 资料包括:完整论文 | ||
转换比率:金额 X 10=金币数量, 例100元=1000金币 | 论文字数:8887 | ||
折扣与优惠:团购最低可5折优惠 - 了解详情 | 论文格式:Word格式(*.doc) |
摘 要:杜少陵诗,世号诗史。“诗穷而后工”的理论由来已久,杜甫更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本文主要以文献研究的方法,结合个案分析,从穷而后工的方向入手,以全面的视角,由浅入深地分析杜甫仕途坎坷、生活困顿下仍取得巨大的诗歌成就,进而分析两者的联系,得出“穷”促使杜诗之“工”的结论:杜甫的成功不仅来源于现实中悲惨际遇的锻造,更在于诗人本身的独特特质。因此本文将有助于加深对杜甫人生经历与诗歌创作联系的认知,进一步丰富对“诗穷而后工”这一诗歌理论的解读。
关键词: 诗穷而后工;创作特征;杜诗;
“诗穷而后工”出自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所作的《梅圣俞诗集序》,序文通过叙写梅尧臣政途上的不得志,现实生活中的狼狈不堪,凸显其“遂行天下”、 名噪一时的诗文成就,“自武夫贵戚童儿野曳,皆能道其名字”,[1](81),“二百年无此作矣”[2](260)。首次提出了诗歌“殆穷者而后工”这一著名美学观点。 说到“诗穷而后工”中表达出的诗歌创作思想,我国古代很早就已经出现了。司马迁的著作《太史公自序》中曾提到“发愤著书”说这一著名的文学理论。“愤”指的是,文人政客在仕途和生活上均不得志,怀才不遇,生活困顿,因而也就产生出悲愤的感情。为了抒发诗人在社会现实的摩擦中产生出强烈的感情,并把这种强烈的感情在文学作品当中表达出来,就是“发愤著书”说。这是司马迁通过他自己悲痛的人生实践以及许多其他的文学家,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所总结出的经验理论,是具有共性的特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