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乐作品《枫桥夜泊》是当代作曲家王建民先生根据唐代诗人张继的同名诗为素材所创作的。作品中融合了一些西方的作曲技法与现代音乐元素,并加入了大量的古筝技法,不仅给欣赏者带来一场视听盛宴,还让其身临其境的感受诗人的坎坷的人生经历。把诗人笔下的意境以及复杂心情通过筝乐形式抒发的淋漓尽致,极大地展现了古筝这一古老弹拨乐器的创新与感染力。另外结合古筝中“气韵合一”的精神分析“意境”的最高境界,营造诗与筝带来的意境美。将《枫桥夜泊》这首唐代古典诗词,通过古筝独特的演奏技法和完美的音乐色彩,不仅绝妙的诠释了诗中诗人“思乡愁”与“仕途惘”的复杂情感,而且还将古筝所特有的意境发挥的淋漓尽致。下面就先从诗与筝的创作背景特点入手,一起探究《枫桥夜泊》的“意境美”。
唐诗《枫桥夜泊》与筝曲《枫桥夜泊》的概述 (一) 唐诗《枫桥夜泊》的简要分析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家喻户晓的诗作乃是唐代诗人张继的著名诗篇。诗人张继因安史之乱所受牵连,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行至吴中(现苏州),作下此诗。另外一种说法是说张继因为在科举考试落榜后,心中郁闷无助,漂泊到姑苏城外所创作的诗篇。其实无论是哪一种说法,我们都不难体会诗人当时心中郁结之情。再回想起之前往事,诗人有感而发,可是孤独的自己有能找谁去诉说这一桩桩一件件的经历?没有倾诉对象,只能面对着眼前所有景象,无奈,于是化作一首七言绝句来抒发所有的复杂情感。 这首诗上下阙一共四句,每一句都饱含深意。全诗共有六个意向:“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难眠人”。首句写所见(月落);所闻(乌啼);所感(霜满天)“月落”和“乌啼”两个意象交代了悲凉的季节与环境,“霜”这一名词在这里也可作为动词,说明诗人的心情仿佛被蒙上了一层“霜”,又是正逢深秋,透着阵阵寒气,诗人复杂情感开始蔓延;第二句描绘了枫桥周围的景象与诗人心中苦寂之情,一“愁”字代表诗人抒发的所有情感,因为“愁”而“难入眠”,奠定了全诗情感基调;第三句讲明写作地点;第四句卧在客船里听千年古刹的钟声,“客船”说明了作者不是以主人的身份在这,只是这座城的“客人”,漂泊不定、居无定所,不禁产生了思乡之情。全诗以“愁”字展开,讲述诗人自己的复杂情感:对自己独在异乡的孤苦;对自己仕途的迷惘;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现状的无奈。在作者笔下,桥、舟、寺、钟等一切看似简单而又平凡的事物,都被巧妙的写“活”了,赋予了其生命。常人悲秋只是简单的直抒胸臆,文人悲秋却是给我们营造出了一副幽静诱人、意味隽永的江南水乡夜景图,成为让人们永远记住流传千古的名作。 (二) 筝曲《枫桥夜泊》的简要分析 筝曲《枫桥夜泊》是现在作曲家王建民先生根据同名诗为素材创作的一首现代筝乐作品。这首作品的演奏形式有古筝独奏、古筝与钢琴协奏,另外我还欣赏过古筝与竖琴、低音提琴合奏的版本。其中古筝独奏版本较为单调,内容形式不够丰富;与竖琴、低音提琴的版本虽然在形式上达到了要求,但是旋律还是以线条为主,不够有气场;只有与钢琴的协奏曲不仅在形式内容上丰富,而且钢琴的一些和声旋律可以升华古筝的曲调与意境,丰富的伴奏织体更好的营造诗的氛围。王建民先生创作的是单乐章的协奏曲形式,也是较为流传的演奏形式,这首协奏曲在2001年由古筝青年演奏家任洁进行首演,受到了国内外很多界内人士的赞许,也是古筝这门传统乐器与现代技法结合的佳作之一。作品具有明显的“标题音乐”的特点,那么“标题音乐”就是作曲家创作时按照标题进行构思,将音乐与诗词文学等其他姊妹艺术形式相融合而产生的一种综合性的音乐创作形式,用文字来说明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思想内容的器乐作品。《枫桥夜泊》根据素材特点划分,有着明显的三部性特征,构成加引子与尾声的复三部曲式结构。另外作曲家在作品中加入了昆曲、苏州民歌和江南丝竹这些江南独特的音乐素材,使得曲调优美婉转,静谧悠长,给人以“绕梁三日不绝于耳”“三月不知肉味”的艺术效果。 (三)唐诗《枫桥夜泊》与筝曲《枫桥夜泊》的有机融合 筝曲中想要体现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境,并不是根据诗词的顺序一句句的弹出来,而且通过古筝特有的音乐技法与音乐色彩把诗中的意境融入到全曲中,聚集了中国古典音乐的优点,最大程度的突出了筝的精华,做到了诗与筝的完美融合。
“气”与“韵”结合的意境美 (一)古筝的“气” 古人曰:“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这句话的含义说明了“气”对人的重要性,其实也是对生命的重要性。“气”就是呼吸,没有的呼吸生命根本无法存活。世间万物每种事物都有其生命与灵性,古筝演奏也不例外。“没有呼吸的音乐是没有生命的音乐。呼吸问题其实体现在每一个小节里,就好像说话与写文章都要有换气和标点符号一样,而每小节又串联成一个乐段,几个乐段又构成了整首曲子,连接他们的是“气”,像线一样把这些圆润的小音符串起来。在古筝演奏时,”气”可以在肢体的任何部位体现,通过动作起伏,带动大臂、小臂、手腕到指尖来“运气”,但是一定要确保气息的流动与流畅,否则会带来干巴巴的音色与僵硬的肢体。另外在演奏音量大、情绪激昂的乐曲时,气息要深和快;反之演奏音量小、情绪舒缓优美的乐曲时,气息要浅和慢。“气”在古筝艺术中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凭自身的感觉可以体会到的。我们在完成一首乐曲时,一定是要一气呵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尝试与琢磨,才能真正的把握好乐曲的意境。 (二)古筝的“韵” “韵”是指神韵、韵味。人的“韵”大多是通过面部表情和穿着打扮显现出来。而古筝的“韵”则主要通过左手吟、揉、按、滑这些指法技巧对余音的处理。何占豪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左手是筝乐的灵魂”,可见左手在古筝中的地位。古筝演奏过程中,大多是右手为主旋律,左手实际上只有滑音和颤音两种类型。在右手弹奏完音符后,左手接着上下颤动。颤音分为轻颤(揉弦)与重颤,揉弦使得单调的音符变得丰富有韵味,也是古筝特有的流线美;重颤所表达出来的音具有浓厚的乐曲韵味及风格流派。滑音分为上下滑音、回滑音与点滑音(按音),滑音展现的是古筝不光是民族调式宫商角徵羽五个音,还可以演变成各种多样式的音符。那么古筝中的意境也是通过“韵”来表达的方式之一。 (三)“气韵合一”的意境美 中国具有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这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国家,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不仅仅只在意艺术的表面形式,更在意内在表现。中国人无论的哪一方面都非常注重“气韵”。古筝这一古老而传统的弹拨乐器,也是“气”与“韵”结合的产物。从音乐美学的角度看,“气韵合一”是意境的最高境界,既有内在的气息又有外在的神韵。“气”与“韵”的关系就像鱼儿与水的关系,鱼儿在没有水的环境下生存不了;水没有了鱼儿自由的游行无法体现水的自然灵动。在《枫桥夜泊》这首乐曲中,“气韵合一”发挥的淋漓尽致,在引子部分就可以感受到乐曲的意境,以古诗词为音乐素材创作的作品,想要突出其意境的传递,不是按着诗词的顺序一句一句弹出来,而是用“气”(力度、节奏、气场)与“韵”(昆曲素材、余音、余味)完美的结合,描绘且表达诗的画面。给我们带来一场视听盛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