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三亿论文网 > 免费资料 > 免费论文 > > | 实习报告 | 开题报告 | 写作技巧 | 任务书 | 谢词致谢 | 答辩资料 | 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免费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效渗透德育的策略

更新时间:2018-03-25来源:www.eeelw.com 责任编辑:三亿论文网

 (一)德育存在的问题和应对问题的对策

1.存在的问题

(1)重视智育的开发,忽视德育的发展

    目前大部分小学都过分重视智育,也就是过于重视学生的考试分数,甚至是升学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以提高学生成绩为目的,而不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忽视学生的品德与情感问题,学生无法取得理想的成绩,有的甚至会从此讨厌语文这门学科,都讨厌这门学科,怎么达到德育的目的呢。

(2)渗透德育的教育方式显得生疏和机械,并只注重表面文章

    语文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以文载道。在小学现阶段使用的教材中,里面每一篇文章无不散发着德育的光芒,但是有的教师讲授教材的时候,并没有抓住这个德育的光芒,也就没有办法体会这人文之光,文章的魅力,有的老师在教授课文的时候,分裂了课文所要体现德育方面德育部分,只是单纯的对一些固化的知识点进行讲解,以偏概全,生搬硬套的把知识点灌输给学生,没有让学生从生活的角度理解文章,不利于学生的德育教育。  

(3)德育渗透的考评机制缺失,有一些地方有考评机制,但是非常不健全

   虽然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已经长达数年之久,教师们真的按照此标准来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区了吗?大部分教师不明白,怎样在教学中渗透正确的价值观和充分调动学生和老师的情感互动,教师没有充分的把握,就更不用说践行德育渗透的考评机制了。

没有建立起德育教育渗透的考评机制,这就意味着没有一个标准衡量德育教育渗透的效果如何。如果引进像学习成绩那样的标准去衡量,也就陷入了我们极力反对以分数来评价一个学生的说法,这还有一个弊端,就是单纯以计分的方式评价学生,就会造成德育教育的功利化现象的发生,这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甚至会给学生的思想品质带人歧途。所以,要有一个正确德育渗透的考评机制,来促进德育教育的渗透和发展。 

2.解决的办法

(1)教师要想把德育教育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去,就要深入理解和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去制定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很好的达到德育教育的教学效果。教师要重视德育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过于重视成绩,而应追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2)老师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教育方法,言传身教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接受,更好的感染学生,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先做人再做事,老师们通过言传身教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一举一动在无形之中都受到了学生的模仿,因此教师要注意以身作则,给学生以好的影响。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是天真活泼,非常乐于与身边的同学和老师分享自己的内心世界。教师要多多关心爱护学生,与学生多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从而便于从生活的小事中启发与教育学生,在营造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上自然而然渗透道德教育。

(3)就德育教育本身来说,是无法进行评价的,但是老师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平时好的小细节,小习惯,来践行德育教育,例如:不乱扔垃圾,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有礼貌,这些日常非常常见的情况,都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体现。把这些变成可以落实的一项项条条框框,使学生能更直观的规范自己,也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德育。

(二)怎样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1.在导入课题时渗透

课题就像点睛之笔,起到升华文章的思想内容的作用。所以,要善于从题眼入手,抓住文章的中心旨意,并教授学生这个方法,有利于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间接接受了隐藏在课文中的德育教育,达到一语道破天机的效果。 

例如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在教学时,我抓住课题中的“最后”二字,问:平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姿势,但是课题却说是“最后的姿势”为什么这么说呢?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到512地震中,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四位学生的生存,并通过分析谭老师的动作“趴、撑”等,让学生体会谭老师对学生浓浓的师爱,并补充资料,在地震来临时,人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是光彩夺目的,让学生更深刻认识到:师爱的伟大,大爱无疆!

2.在课堂导入时渗透

俗话说的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们不仅要把握好教学,还更应该把握好教育,而课堂导入便是把握好教育必不可少的前提。所以,要求老师们提前备课,根据不同类型的文章,设计不同的引导方法,通过生动形象的引导方法,感染学生,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教授二年级下册的《难忘的泼水节》这一篇文章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们了解什么是泼水节,泼水节的来源是什么,延伸到傣族这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可以配合着相关的多媒体来进行教学,看一些有关的图片,影视资料等,在观看完这些以后,问问学生的观后感,把握学生的心理再想一些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再安排下一步需要做的事情。

3.在指导朗读时渗透

    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写作意图,都赋予在文章每一个文字之中。教师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逐渐深入的朗读中理解课文,产生感情共鸣,从而理解文章内容。古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汉语的音律之美,可以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培养高尚的情操。

在朗读小学课文《黄果树瀑布》的时候,就能充分的体会到语言是充满感情的。作者在平铺直叙的语言中,运用了较多比喻、拟人、通感、排比句等,体会作者对黄果树瀑布以及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文章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分别采用朗读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朗读身临其境的感觉到黄果树瀑布的特点,在读中感受作者内心的陶醉,在不断深入的朗读中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

再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学生们在课前预习的时候,可以自行先搜集有关黄鹤楼的的资料,在课堂中,可以利用讨论的方式进行,老师们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可适当做一些补充,文字的教育在语文课堂中是必不可少的学习模块,老师们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前搜索的资料,试着自己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闭眼倾听专业的诵读大师的演奏,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争取在眼前浮现一个送别之情的画面。

4.在创设教学情境中渗透

情景教学是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在初次接触文章的时候,有一种不理解和疑惑的感觉,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利用情景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去理解,从而让学生与作者能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更好的开展德育教育,在语文的教学中,不是单单传授思想内容,而是通过教学,让学生提高对道德的认识,并把这种道德认识运用到行动中去,学生只有发自内心的领悟到精髓之后,从而产生了内心的共鸣和需要,去履行自己应该履行的义务。 这就需要老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参与到情景教学中去。

《卖火柴的小女孩》,通过深刻细致的对典型环境的特殊描述,塑造了一个小女孩在大年夜赤脚卖火柴的人物形象,由此延伸出来小女孩的的圣诞节的愿望,就是可以有食物填饱肚子,有衣服可以穿暖,然而她的期许没有实现,小女孩在大年夜热闹氛围中冻死了。这个小女孩的死,与热闹的过圣诞的氛围形成鲜明的对比,学完了这课,让学生对低阶层的人的生活便有所了解。学生们对于过年再熟悉不过了,可以得到压岁钱,可以穿新衣服,这是一个很好讨论的点,通过与刚刚学习的文章进行对比更能理解到这篇课文背后所隐藏的深层含义,体会到自己生活的多么幸福。

5.在传授知识过程中自然渗透

文章的思想,也就是作者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是作者对于一件事的思想的共鸣,通过情节设定,语言的选择体现出来,所以老师要通过分析语言和情节,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激起学生们感情上的共鸣,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例如五年级下册《月光曲》这篇文章,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理清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然后,扣住文章核心,层层诱导。在学生们理解贝多芬创作的心路历程后,更好的抓住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两个主要因素:情与景。情,同情,热爱之情,在通过对语言的分析中,体会到刚才说到的情,让学生成为一名喜欢关系他人,帮助他人,热爱劳动的学生。

6.利用书本中可以提供的一切条件进行渗透

    在低年级的语文课本每一篇课文的学习中,都配了插图,它课文所要讲述的,都融入到插画中去了。这些富有童真童趣的美丽图画,既可以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增强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材还有众多的典型人物形象插图如:李大钊,詹天佑,诸葛亮,黄继光等。让学生接触到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配合着课文,让这些人物的思想感情感染和熏陶学生。

    通过学习《詹天佑》这篇文章,学生会了解詹天佑是一个杰出爱国的、与工人甘同苦的崇高的人,因此学生会受到深刻的教育,也能深刻了解詹天佑的崇高思想和优秀品质。

7.巧妙设计问题,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回答问题,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老师提问的问题,对学生有没有启发性,能否带动学生思考问题,能否带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亚里士多德曾有句著名的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的时候,应多注意对问题的设计,让问题的设计更好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思考。

    在课文《我的战友邱少云》的学习时,当学到邱少云被熊熊烈火包围这一段时,学生一定有很多自己内心的感受。这时教师要抓住这一时机,巧妙地设计问题:“邱少云为什么一动也不动?”,“假如他动了后果会怎么样?”等。面对这些问题,每个学生回答的答案都不相同。要解决学生们的困惑,就必须深入了解文章,通过对文章的学习,学生们理解了作为一名解放军战士,他在做他应该做的,他通为了战友的生命安全和战斗的胜利才这样做的问题的设立可以一步步揭示文章中德育教育的内涵。

8.将德育融入到实际生活中去

语文这门学科,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教育也是与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的,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结合实际生活的经验,加强对 事物的理解,要巩固这些课题成果,还要通过作业的形式来巩固作业有多种形式,可以是阅读资料,可以是作画,可以是观察、写作等。

每个学生对于美的定义不同,有的学生会说:我发现了校门口的美,有的同学在校门口捡到财务主动交给警卫叔叔,他的心灵很美。有的学生会说:我发现公交车上有人给老奶奶让座,这也是美的,我以后也要给老奶奶让座。这些都是实际生活中体现美的方面。

 

语文教学中处处渗透着德育教育,它是长期需要建设的一个庞大的系统的工程。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是对汉语的学习的一个升华,是培养一个学生塑造良好品行的一个方法,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和思想品德课最大的区别就是教授方式的区别。德育教育是寓教于乐的,让学生自己领悟,自己感知文章所要表达的意识。

要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工作,就要以新课程标准的为基础,研究每一篇文章,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并在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年龄阶段特征的同时,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再将品德的培养与传授知识相结合,通过一桩桩事件,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所要表达的内容,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语文素养都得到显著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