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金币:1000 个金币 | 资料包括:完整论文 | ||
转换比率:金额 X 10=金币数量, 例100元=1000金币 | 论文字数:8445 | ||
折扣与优惠:团购最低可5折优惠 - 了解详情 | 论文格式:Word格式(*.doc) |
【摘要】“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这是蒲松龄一贯的是非观、赏罚观、善恶观,他把“心”这一概念引入到是非赏罚的判断标准中来,这不但是蒲松龄作品的一大创造,更是明清志怪小说的一大重要创造。《聊斋志异》多篇小说中都体现了蒲松龄的这一思想,本文重点从《考城隍》一篇着手,详细考察了《聊斋志异》中所体现的赏罚论。主要从封建社会背景下的赏罚论、作者体现在作品中的赏罚观、作者赏罚观形成的原因及作者赏罚论对社会的重要意义这四个方面论述了蒲松龄的善恶观下的赏罚论。 【关键词】蒲松龄;《考城隍》;赏罚论;善恶观
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 言-1 一、《考城隍》中赏罚论的具体表现-1 (一)封建科举制度-1 (二)“性本善”的道德观-2 (三)赏罚论的表现形式-3 二、《考城隍》中赏罚论的解读-3 (一)古今评者于《考城隍》中赏罚论的观点-4 (二)作者于《考城隍》中赏罚论的观点-4 (三)《考城隍》揭示的深层问题-4 三、《考城隍》中赏罚论的形成原因-5 (一)“仁者爱人”的民本思想-5 (二)公平公正的科举制度-6 (三)社会的需求-6 四、《考城隍》中赏罚论的社会意义-6 (一)正心-7 (二)劝善-7 结 语-8 参考文献-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