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读。”教师范读是可以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作用,鉴于此,本文从“教师范读”的界定入手,分析了小学课堂语文教师范读现状,解释教师范读的必要性以及提出教师范读的策略与方法,以期能对教师范读的实践运用提供更多的参考。 (一)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很多,然而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师示范朗读的的研究却相对较少,特别是从学生角度出发,教师根据学生发展特点以及课堂学生朗读现状,以此探讨教师范读策略,本研究正是期望在这方面有所收获。 (二)范读与个性朗读的界定 范读,是指语文课上教师作为一名示范者朗读课文,这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根据自身对教材的感悟,通过有声的朗读,促进学生学习朗读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示范性地朗读,决定了教师对学生有指导责任,引导听者在听范读的过程中,对文本产生兴趣,从而文本的整体感知被巧妙地建立。[1]同时教师范读,在朗读教学中是一种比较质朴原始的有效手段,因此,课文示范朗读不仅成为语文教师需要考核的基本素养之一,而且也在课堂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所谓个性朗读,就是学生在把握文本的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对文本有多元化的感受与认知,然后按照不同的理解,融入自己的体会,以不同的形式朗读,通过对文本的再次创造,将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从而更好地把握和感悟文章。[2]因此个性朗读是学生释放个性的平台,让朗读成为张扬学生个性的舞台。
《毛诗大序》中有这样一句话:“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2]语言文字是作者表达情感的媒介,蕴藏在其中的情感、内涵等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够体会。在苏教版小学六年的 12 册语文课本中,有一部分文章是关于爱国主义的,比如说有赞美祖国大好河ft的《泉城》、《九寨沟》等,有传扬民族自豪感教育的《春联》、《元日》等;有关于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比如《开天辟地》、《虎门销烟》、《但愿人长久》等;有关于创新精神教育的,比如说《维生素C 的故事》、《奇妙的国际互联网》等。学生在六年的学习中能够接触多方面,不同类型的文章,而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主题思想,情感。所以作为一名教师,需要在平时的生活中,积累丰富的情感,在理解教材,解读教材时更能够入境,在朗读中,传达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同时笔者发现,很多教材是关于介绍祖国大好河ft,以及生活经验的,如若教师能够在空闲时间多到户外走走,积累实际经验,在课堂上能够将生活与课本联系起来,丰富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将语文教学变得有滋有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