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的诗总是给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深情缠绵感,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朦胧之美。本文将通过浅谈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之美,感悟其雾里看花的诗境。
李商隐诗歌朦胧美的探究 错过了最繁华荣胜的时期,又身处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中,李商隐终身潦倒,郁郁不得志。他的难言之痛,至苦之情,郁结于怀,发为诗句,幽伤要渺,往复低徊,感人至深。李商隐的诗歌堪称朦胧诗的典范,完美集合了隐约之美、距离之美、虚幻之美、飘逸之美和婉约之美。诗人将自己怅惘、感伤、寂寞、向往、失望等情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雾里看花般的朦胧诗境。而李商隐诗歌朦胧美的形成,一是基托于他政治仕途的不顺造成的困顿感伤,以及终生夹杂在党争中欲罢无能的无可奈何之情。二是拓展了李商隐本身内藏的无限风华情韵,在不自觉的状态下,将朦胧之感赋予到诗歌作品中,使诗歌显示出了一种独特的韵味 (一)情绪的朦胧美 读李商隐的诗,感伤、低迷在其作品中或隐或显,但却是无处不在。外界的变幻莫测以及诗人的不幸际遇,在他敏感的心灵世界激荡回旋,诗人无力于对外界的干涉,从而皈依内心,玩味自己的万千思绪,捕捉自己的伤感意绪,并使之流于笔端,作为一种情感排解的方式,一种独语精神的祭奠。他的诗也因此充满了深沉的悲剧色彩。如《晚晴》,在整体风格清新秀丽之中却见深沉凝重。“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一句之中却含无限感慨,“幽”不仅衬出小草的微渺孤清,同时也烘托出诗人的顾影自怜,喟叹自己的生命如草介般无声无息、不为人知,却又在时代社会的风雨摇曳中无法摆脱、难以自持。但无论是多么浩渺难期,小草终能守得天意的一份顾怜,而自己呢?诗歌在浑融无迹中托寓了诗人身世之感,而“人间重晚晴”即体现了诗人对短暂美好事物的珍重,同时,那份孤寂中地执着,也传达出他对此深情地期待。 这种对美好事物珍重的感情也体现在他对美好事物消逝衰减的哀挽感伤。《登乐游原》中诗人傍晚时分心情郁闷,于是驱车来到京都长安城东南的乐游原。只见夕阳射出迷人的余晖,然而这一切美好的景色将转瞬即逝,不久会被那夜幕所笼罩。诗人登上古原,居高远望,心旷神怡,宠辱皆忘,郁结化解,不觉豁然开朗。此时,夕阳西下,晚霞绚丽,映得古原熠熠生辉。诗人留连忘返。面对此景,内心不禁感慨万千:朝阳固然瑰丽,而夕阳也无限美好,它只是接近黄昏罢了。诗人是一个坚持理想、热爱生活的人。这首小诗,正是他心灵的自白。这首诗语句简洁明了,少用典故,但美丽依然不减,依然蕴藏着无限凄美。夕阳很美,但紧接着黑暗就要来了。这首诗意境苍凉,基调悲凉,壮丽辉煌的夕阳包含了诗人对已走到穷途末路的唐王朝发出的深深感慨。一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于疏浅清丽的语言中寄寓了无限怅惘,透着一股一往情深的无奈,细细含咏,又寄寓了一种深切的人生悲慨。诗人并没有直抒内在的心绪感触,而是引发读者自己去感悟想象夕阳的无限美好,引起人们情感的追寻、回忆,从而产生共鸣、向往,然后以看似轻盈的一笔,感似无意的一语,以“只是”二字轻轻一转,让人们猛然从情感的飞翔中遏然而止,在“近黄昏”的遗失的恐慌中使心灵顿然处于一种失重状态,在漂浮、游离、失落、感伤、惘然中,只能接受现实的无奈,感受心灵迷失的难以愈合,从而在幽咽迷离中让读者与诗人一起体悟那份美丽的伤痛,回味一份意绪的朦胧。 (二)意象的虚幻美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特征之一,可以传达“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艺术效果。它以典型化的意象引起读者共鸣,从而弥补言不尽意的缺失。李商隐在意象的选用上,则跳出传统的藩篱,具有独特的个性化构造。由于李商隐的诗都是指向自我的内心世界的,所以,他诗中的意象已超越了传统的简单物象,从而心灵化了,经过了诗人独创性的心灵升华与创新,充满了虚幻和奇异,呈现一种个人化、个性化风采。如果说感伤是李商隐诗歌的魂,那么他的意象韵味就是魄。并在心象与物象的结合中,使诗人的感伤、幽独、怅惘得以传达,得以慰藉。他的意象群:彩凤、灵犀、梦雨、灵风、瑶台、青鸟、珠泪、玉烟、红泪等等,无不充满颖妙、虚缈、迷幻、哀美,也无不是诗人心灵的承载。如《重过圣女祠》,全诗意境缥缈朦胧,极富象外之致,而“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一联尤为出色,历来被誉为是“有不尽之意”的名句。诗人在写景中融入了想象的成分,意境悠远深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与暗示。透过这两句仿佛看到幽居独处、沦谪未归的圣女在爱情上有某种朦胧的期待与希望,而这种期待和希望又总是像梦一样的飘忽、渺茫。单论写景极富神韵,有画笔难到之妙,借幻梦般的细雨,给人一种虚无缥缈、若有若无、迷蒙飘忽的感觉,这种由缥缈之景、朦胧之情所融合成的幽渺迷蒙之境,带有不确定的性质,略可意会,而难以言传,是一种典型的朦胧美。体现了诗人在炼字铸词上的怪奇瑰丽,既传神地描绘出春雨的形态神韵,又突现了诗人渺茫的期待和追求的失落,心绪的凄迷哀婉与寥落。 他的咏物诗大多也都是或隐或显地象征诗人身世遭遇,寄托诗人人生体验和感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像为雨所败、先期零落的牡丹,非时早秀、不与年芳的梅花,先荣后悴、在斜阳暮蝉中摇曳的衰柳,暗夜自明、风天强笑的李花,“高难饱”“恨费声”的秋蝉,“巧啭岂能无本意”的流莺,乃至“无端五十弦”的锦瑟,无不渗透身世遭遇之感,使这些客观事物成为诗人形象、品格、命运的一种象征,物我神合,从而表现他凄怆难宁的心灵坎坷。 (三)意境的浑融美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从文学理论的角度看,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它突出的审美特征是“韵味无穷”。 在李商隐的诗歌中,善于运用幻像幻境来营造神光幻影的意境,其意境“凄艳浑融”“深情绵缈”的无穷韵味,则集中体现在他对内心世界纷繁情感的捕捉上。作为一个富有浓郁感伤气质的诗人,他常常用沉博瑰艳的语言,深幽迂曲的表现方式,回环往复的结构,将复杂矛盾甚至惘然莫名的情绪巧妙生发,营造出朦胧凄艳的意境,来表现心灵深处的情绪与感受,从而也为读者营造了一个既模糊又可感,既美丽又哀伤的世界,引人于吟咏之际无限叹惋。这里仅以《春雨》为例,全诗借助飘雨迷濛的春雨烘托别离的寥落与深挚的思念,创造出情景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诗中“怅、寥落、冷、独、悲、残”等字词首先为诗歌奠定了怅惘苦闷的情感基调,同时诗人跳出了传统诗歌借对女子容貌体态的憔悴消损来表达抒情主人公夜雨怀人的愁楚孤苦,而是淡化诗中人物形象,去形取神,借对新春怅卧、白门寥落、红楼望冷、珠箔飘灯、残宵得梦、云罗万里、一雁孤飞这些幻渺凄迷的意象意境的渲染烘托,于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之中,传达出她内心的惆怅寥落。再以瑰琦凄艳的语言相衬,便取得一种艳美与沉郁的统一,同时附之以空间的虚实交错,使全诗在整体上营构出一派朦胧凄美、幽渺浑融的诗歌意境,耐人寻味,使人低回。 结论 体现李商隐诗歌朦胧美的诗句,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等等,诗意朦胧,语义含混,只写出喻体,而不说明喻意,使人琢磨不定,带给读者迷离朦胧之美,凄艳悱恻之美。它不是为着解答什么,只是启示人们、诱领读者去联想、去想象,其朦胧美,缘于读者融于诗中,亲历其境而感同身受。李商隐之后,唐王朝在衰亡的时代氛围和感伤的情调中拉上了最后一道罗幕。而他诗歌的朦胧美却随着时光的前进而绽放异彩。从诗歌发展角度看,李商隐的诗歌促进了近体诗和现代诗在语言技巧上更加精细绵密,在情感表达方式上更加纡徐含蓄,在结构布局上更加敛约回环,在意境的创造上更加深邃朦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