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次设计的课题是“邯郸校区行政综合楼”,根据设计任务书和设计资料的要求同时,在宋老师的指导下,我认真参阅有关规范,建筑书籍等资料,并结合自己所学到的专业知识,逐步完成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和配筋计算的全过程。 整个设计过程中,在满足设计任务书提出的功能要求前提下,同时遵循“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的 原则,完成了建筑设计这一环节,合理地确定柱网尺寸、选择计算的框架,为以后的结构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结构设计主要是进行结构的内力计算,严格按照《荷载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查阅了《结构力学》、《抗震结构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等中的设计方法对本工程进行结构设计。在计算过程中,充分利用了Excel进行计算及结构力学求解器等进行电算,保证了计算的准确性。结构计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柱网尺寸及结构布置: 该结构采用全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根据结构框架的布置要求及建筑平面布置的原则来确定柱网尺寸。选柱网尺寸为7.2×3㎡ (2)梁、柱截面尺寸及板厚的确定: 梁截面尺寸的确定:主梁高度为跨度的1/8~1/12,宽为高的1/4~1/2;次梁高度为跨度的1/18~1/12,宽为高的1/3~1/2。 柱截面尺寸由轴压比确定:即按公式:N/fcAc<0.9(三级抗震)来确定柱截面尺寸。 单向板板厚由h.>1/40L来确定,双向板板厚由h.>1/50L来确定。 (3)水平荷载计算: 包括横向框架地震荷载和风荷载的计算,纵向框架的地震荷载和风荷载的计算。 (4)横向框架地震荷载和风荷载的计算 根据荷载规范算出各楼层的自重。 计算梁、柱线刚度:在框架结构内力与位移计算中,现浇楼面可视作框架梁的有效翼缘,框架边梁惯性矩取矩形梁的1.5倍,框架中梁惯性矩取矩形梁的2倍。 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用D值法计算结构的自震周期,然后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剪力,计算横向各层等效地震力,根据计算结果,必须考虑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力的影响。 (5) 横向框架的地震荷载和风荷载的计算: 横向框架取12轴线的一榀为计算单元,其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的计算方法同横向框架,根据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采用电算得出纵向梁、柱的配筋,及梁柱的箍筋。 (6) 竖向荷载计算: 包括横向框架的竖向恒载和活载的计算,纵向框架的竖向恒载和竖向活载的计算。 恒载由构件自重、装修等材料的重量,按一定的传力途径计算出框架的横梁上的线荷载及柱上的集中力,求出梁的固端弯矩,然后用二次弯矩分配法计算梁、柱的弯矩,用弯矩分配法时采用分层法计算各层弯矩,再进行叠加,求出最后平衡弯矩,再由平衡条件求出梁柱剪力和轴力。 活载计算过程同恒载。 (7) 内力组合: 考虑七种荷载组合: 内力组合时,应考虑内力调整。因在前面进行的设计均为弹性设计,而混凝土为弹塑性材料,故应采用概念设计,这样在地震荷载作用下,框架就具有一定的延性,可吸收消耗一部分地震力,抵抗地震作用的能力较高这就需要进行弯矩调幅,降低负弯矩,以减少配筋面积。此结构为现浇框架结构,支座弯矩调幅系数取0.85,跨中弯矩由平衡条件得。 支座弯矩和剪力设计值,应取支座边缘得数值,同时,梁两端支座截面常是最大负弯矩及最大剪力作用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端截面还有正弯矩,而跨中控制截面常是最大正弯矩作用处,因而要进行内力换算求得梁边缘截面处的弯矩和剪力。 框架横梁的控制截面是支座截面和跨中截面,支座处一般产生-Mmax和Vmax,跨中截面产生Mmax。柱的控制截面在柱的上、下端。恒载、活载、风载和地震荷载都分别按各自规律布置进行内力分析,恒载,活载取支座上部弯矩为负,下部弯矩为正;风载、地震荷载均考虑左右两个方向,然后取出各个构件控制截面处的内力,最后在若干组不利内力中选取几组最不利的内力作为构件截面的设计内力。 柱的最大弯矩值出现在柱两端,剪力和轴力值在同一楼层内变化很小,因此,柱的设计控制截面为上、下两端截面,即梁的上、下边缘。所以,在轴线出的计算内力也要换算成梁的上、下边缘处的柱截面内力。 (8) 梁、柱、板、楼梯、基础配筋: 抗震结构要求设计成延性结构,其结构应有足够的延性,设计应考虑构件强柱弱梁、 强剪弱弯、强结点强锚固等原则 在梁的配筋计算中,分为正截面计算和斜截面计算。正截面计算主要是取梁端最大负弯矩、跨中最大正弯矩来配梁的纵筋。斜截面计算主要是取梁端最大剪力来配梁的箍筋,同时考虑地震剪力的影响。梁端箍筋加密区也要按构造要求来配置。 柱的正截面计算中。柱的弯矩和轴力组合共考虑了三种组合,即|M|max及相应的N;Nma及相应的M;Nmin及相应的M,取配筋最大的为最终配筋依据。 板分为单向板和双向板进行配筋,单向板按塑性内力重分布设计。 由于层高有变化,楼梯按梁式楼梯、板式楼梯和折线形板式楼梯进行计算配筋。 基础按柱下独立基础设计。先进行地基变形验算,然后进行基础设计。 在几个月的设计过程中,我把大学四年中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及在设计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联系起来,并把以前的一些模糊知识重新加以思考、理解,现以熟悉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对在设计中具体应注意的事项及易出现错误的地方,通过这次毕业设计已能有一个比较深的认识。这次毕业设计使我受益匪浅,为我以后的工作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