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金币:2000 个金币 | 资料包括:完整论文 | ||
转换比率:金额 X 10=金币数量, 例100元=1000金币 | 论文字数:20016 | ||
折扣与优惠:团购最低可5折优惠 - 了解详情 | 论文格式:Word格式(*.doc) |
摘要:如今,智能家居产品逐步进入人们的生活。近几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增速不断提升,技术不断成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智能家居的发展过程中,还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例如成本昂贵、安装不便、不易拓展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因此智能家居产品并未得到大多数家庭的青睐。 本课题基于STC12单片机,以Android 手机为移动终端开发APP与服务器程序,打破传统智能家居的局限性,实现了一套独特的智能家居系统。主要完成了远程监测可燃气体泄漏或火灾并报警,远程遥控灯光开关,为其他智能硬件提供接口,双平台界面展示温湿度与天气预报信息,硬件服务器断开自动重连等功能。 本课题有诸多创新与优点,不仅实现了预期的功能,还在用户体验方面做了大量细节设计工作,包括处理使用过程中可能遇见的异常情况,保证系统长时间运行的稳定。硬件元器件焊接紧凑小巧,使用SG90舵机来控制灯光开关安装极其方便。设计了一套优美简洁的数据展示界面,APP适配多种Android系统版本且后台运行稳定。实现自定义添加开关按钮功能,使APP应对系统硬件模块的增加有很好的扩展性。整套系统实现代码数万行,小到OLED天气图片、大到Android系统版本兼容与通信安全稳定都做了详细的设计,是一套扩展性高、运行稳定、方便安装、界面美观、功能完善且成本较低的智能家居产品解决方案。 在实际测试中,服务器程序放在阿里云服务器中运行,硬件主机无需连线,使用强力双面胶固定在电灯开关旁。打开硬件开关,会自动连接室内WIFI热点与服务器,随后向服务器获取城市明日的天气预报信息并在OLED上进行显示。首次手机登录APP,在设置菜单中点击添加开关,输入开关灯的指令,添加好后再点击对应按钮,设备触动开关实现灯光的亮灭。紧接着硬件检测到的环境数据会在APP数据界面的折线图中实时显示。使用打火机模拟家内煤气泄漏情景,APP随即弹出通知栏进行提醒,由于开启了自动求助功能,设定的10秒内未理会通知栏的提醒,系统自动向紧急联系人发送一条求助短信。
关键词:STC12C5A60S2, Android, WIFI, 智能家居
目 录 摘 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1 1.1 课题研究背景-1 1.2 课题研究意义-1 1.3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1 1.3.1 国外发展现状-1 1.3.2 国内发展现状-2 1.4 本章小结-3 第2章 总体方案分析与设计-4 2.1 系统需求分析-4 2.1.1 系统的整体功能需求-4 2.1.2 系统的性能需求-5 2.1.3 个性化服务需求-5 2.2 系统技术选择与可行性分析-5 2.2.1 无线组网技术分析-6 2.2.2 有线组网技术分析-8 2.3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8 2.4 本章小结-9 第3章 单片机设计与实现-10 3.1 STC12C5A60S2最小系统-10 3.2 关键技术介绍-11 3.2.1 A/D转换的实现-11 3.2.2 IIC通信协议-12 3.3 外围硬件设备设计-15 3.3.1 OLED显示-15 3.3.2 WIFI通信模块-16 3.3.3 温湿度检测电路-18 3.3.4 烟雾检测电路-19 3.3.5 蜂鸣器电路-20 3.3.6 供电电路-21 3.3.7 舵机设计-22 3.4 本章小结-23 第4章 服务器程序设计-24 4.1 模块功能介绍-24 4.1.1 文件结构与功能-24 4.1.2 逻辑流程-25 4.2 关键技术介绍-25 4.2.1 Socket通信-25 4.2.2 网络模式与协议-26 4.2.3 IP与端口-27 4.2.4 TCP/IP协议-28 4.3 服务器设计与实现-29 4.3.1 硬件与服务器通信设计-29 4.3.2 APP与服务器通信设计-30 4.3.3 服务器获取天气数据设计-31 4.4 本章小结-32 第5章 Android软件程序设计-33 5.1 Android平台以及相关技术分析-33 5.1.1 Android平台概述-33 5.1.2 Android操作系统的系统架构-33 5.1.3 Android应用开发组件-34 5.1.4 Android系统界面控件-37 5.2 总体架构设计与实现-38 5.3 界面设计与实现-40 5.3.1 登录界面-40 5.3.2 主控界面-42 5.3.3 数据界面-43 5.4 自定义按键设计与实现-43 5.5 内部信息交互-45 5.6 其他细节设计-46 5.6.1 自动重连机制-46 5.6.2 对蓝牙串口的支持-47 5.6.3 前台服务-48 5.6.4 自动报警-48 5.7 本章小结-49 总结与展望-51 致谢-52 参考文献-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