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金币:1000 个金币 | 资料包括:完整论文,任务书 | ||
转换比率:金额 X 10=金币数量, 例100元=1000金币 | 论文字数:40734 | ||
折扣与优惠:团购最低可5折优惠 - 了解详情 | 论文格式:Word格式(*.doc) |
摘 要:建设项目施工成本管理是指在项目实施中所产生花费,可以通过提前计划、现场组织、现场协调和现场控制等措施达到控制预定成本的目标,并在控制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成本的管理活动,主要通过相关的技术手段、经济措施和管理途径达到建设项目的成本预定目标,在此过程的基础上实现盈利目的.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的途径主要有施工资源管理、施工成本估算、施工成本预算及施工过程成本控制.为了降低工程成本,实现企业利润和建设单位的目标,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必须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发展出一套有效的成本控制管理方法. 本文是针对项目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各方面成本进行控制研究.前言中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现阶段的成本控制的研究近况.接着对建设项目成本管理过程当中涉及到的相关理论做描述,唯有熟知项目施工过程中成本管理的含意、法则及特点,成本管理过程中是以责任制为实质的体现,施工全程的目标成本管理以及施工过程关于成本管理可能存在的风险分析与预防,只有这样才能制定更准确的成本控制方法,从而达到更有效的控制成本的目的.再针对施工过程影响施工成本的各类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解决这些影响因素是什么,怎么影响项目施工过程的成本控制,以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达到意识问题,明确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三步走过程.通常有些看起来并不重要的措施,往往是成本控制的关键点,不能小看这些措施,能做好对施工过程的成本控制会起到非常直观的作用,这些小举措是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做好成本控制的有力保证,一定要严格把关,制定有效的成本控制的措施,在项目施工收尾的阶段也要时刻做好各类工作,以防在施工竣工过程增加不必要的费用支出.在本文的最后,通过对施工进度、施工质量质量和施工成本三者的关系做了关联说明,三者相互矛盾却又相互统一,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三者相辅相成. 关键词:成本控制;成本管理;施工成本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1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1 1.2 成本控制研究现状-3 1.2.1 国内研究现状-3 1.2.2 国外研究现状-4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6 第2章 项目施工成本管理的理论基础-9 2.1 项目施工成本管理的概念-9 2.2 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特点-9 2.3 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管理的原则-9 2.3.1 完全控制的原则-10 2.3.2 目标分解,责任明确的原则-10 2.3.3 成本最低化原则-11 2.3.4 开源与节流的原则-11 2.3.5 目标管理原则-11 2.4 施工阶段项目成本风险分析-11 2.5 施工阶段项目成本风险控制-12 2.5.1 风险分散-12 2.5.2 风险转移-12 2.5.3 风险规避-12 2.5.4 风险保留-12 第3章 建设项目施工阶段成本的影响因素分析-15 3.1 施工组织设计对项目成本的影响-15 3.1.1 施工组织设计的作用和内容-15 3.1.2 施工组织设计的类型-16 3.1.3 目前施工组织存在的问题-17 3.2 施工资源对项目成本的影响-18 3.2.1 施工资源的概念-18 3.2.2 施工资源管理的特征-19 3.2.3 施工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20 3.3 现场签证变更对施工成本产生的影响-20 3.3.1 现场签证变更的含义及内容-20 3.3.2 现场签证变更产生的原因-21 3.4 工程索赔对施工成本的影响-22 3.4.1 工程索赔的意义及内容-22 3.4.2 工程索赔的分类-23 3.4.3 索赔费用的组成-24 第4章 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25 4.1 施工企业在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25 4.1.1 成本控制意识薄弱-25 4.1.2 施工工期、施工质量与成本的关系不明-25 4.1.3 缺乏风险防范意识-26 4.1.4 成本管理方法落后,管理观念陈旧不适应市场发展需求-26 4.2 施工过程成本控制的原则-26 4.2.1 成本最低化原则-26 4.2.2 节约的原则-26 4.2.3 全面控制的原则-27 4.2.4 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27 4.3 施工成本控制的主要措施-28 4.3.1 加强现场对于索赔与签证风险防范工作-28 4.3.2 加强安全、质量和工期等现场管理工作-29 4.3.3 优化施工组织设计的管理方法-29 4.3.4 优化施工资源的管理方法-30 4.3.5 加强工程竣工后的事后成本控制意识-31 第5章 案例分析-33 5.1 案例工程概况-33 5.2 工程成本失控的相关事例-33 5.3 本案例中成本失控的原因及控制的方法-34 第6章 结论-37 6.1 结论-37 6.2 展望-37 参考文献-39 致谢词-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