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金币:1000 个金币 | 资料包括:完整论文 | ||
转换比率:金额 X 10=金币数量, 例100元=1000金币 | 论文字数:26659 | ||
折扣与优惠:团购最低可5折优惠 - 了解详情 | 论文格式:Word格式(*.doc) |
摘 要:随着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管理信息系统特别是应用在企业产品进货销售库存的管理信息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已经成为商业企业处理业务、实现管理、进行辅助决策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前国内外有很多成熟的ERP软件拥有强大的功能,但是价格却相对昂贵,仅仅适用于大中型规模化的生产企业。对于中小型企业,不仅费用较高,而且其中很多关于生产制造的管理模块对企业自身来说都是毫无用处的,形成了浪费。所以如何快速、经济的为中小企业提供企业信息化服务成为当前迫切解决的问题。 原材料的采购入库,库存统计,退货管理,出库统计,材料加工后的库间转存,到供应商管理,客户管理,财务成本管理。需要处理的数据量很大。不仅要求及时准确的统计进出存数据、跟踪处理,而且要方便各部分的统一管理、数据的共享与同步。单机处理方式因其自身存在的许多弊端已不能满足现代化企业管理要求 ,而新型计算机网络构造方式——C/S模式能很好的解决这类问题。 本课题融合了信息化、数据库等一系列技术,对C/S结构下进销存系统的开发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文中首先对进销存系统的体系结构进行了研究,根据需求决定采用C/S模式的系统体系结构,其次探讨了使用基于Powerbuilder语言,SQL Server数据库作为开发平台,运用存储过程、数据窗口和数据库连接等多种技术的进销存管理系统的开发。 研究表明,以此方法能够快速、经济地开发面向中小型企业的进销存管理系统,同时系统能够满足处理数据快速性、结构可扩展性和使用灵活性的要求,在满足了企业现有需求的同时也使企业原有的管理方式能够平滑的过渡到更高效的信息化管理方式。 关健词:进出存管理系统;C/S; SQL存储过程;数据窗口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1 1.1引言-1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1 1.2.1国外的研究和发展现状-1 1.2.2国内的研究和发展现状-2 1.2.3企业信息化实施现状-3 1.2.4无锡新峰管业有限公司信息化现状-3 1.3进出存管理的发展趋势-4 1.4本课题的意义和目的-4 1.5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5 1.6本课题关键要解决的问题及难点-5 1.6.1本课题关键要解决的问题-5 1.6.2课题研究的难点-5 1.7本章小结-6 第2章进销存系统的体系结构及相关技术-7 2.1 进出存系统的体系结构-7 2.1.1系统体系结构的发展-7 2.1.2 C/S和B/S的比较-9 2.1.3 C/S系统的设计原则-10 2.2 数据库-10 2.2.1数据库的选择-10 2.2.2 SQL Server 2000的功能特性-11 2.3开发工具及系统运行环境-12 2.3.1 运行环境-12 2.3.2 开发工具的选择-12 2.3.3 PowerBuilder功能及特点:-12 2.4 数据库与Power Builder开发工具的结合-13 2.5 本章小结-13 第3章进出存系统的分析与设计-14 3.1 进出存系统的基本功能-14 3.2进销存系统主要功能模块-14 3.3.1 基础数据模块设计-15 3.2.2仓库操作模块设计-15 3.2.3其他模块设计-16 3.3系统的总体设计-16 第4章 数据库设计-17 4.1 数据库重要性-17 4.2 数据库需求分析-17 4.3 数据表的拟定-17 4.3.1 数据总体结构设计-17 4.3.2数据表的具体实现-18 4.4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23 4.5 数据库的实现-27 4.5.1 设计原则-27 4.5.2数据录入和处理的准确性和实时性-27 4.5.3数据的一致性与完整性-27 4.5.4数据的共享与独立性-27 第5章 系统PowerBuilder的具体实现-28 5.1 SQL sever 2000数据库与 PowerBuilder的连接-28 5.2系统登录及用户操作界面-28 5.2.1系统登录界面-28 5.2.2 系统操作界面-29 5.3基础数据管理-30 5.3.1 计量单位表-30 5.3.2 物料类别表-31 5.3.3 仓库代码表-31 5.3.4 货品编码表-32 5.3.5 车间编码表-32 5.4物料信息模块-33 5.4.1 物料主文件管理-33 5.4.2 货品定额需求管理-33 5.5仓库操作模块-35 5.5.1 采购入库管理-36 5.5.2 出库信息管理-37 5.5.3 库存存货统计-37 5.5.4 退货信息管理-38 5.5.5 货品进出存明细-39 5.5.6 货品进出存汇总-39 5.6 供应商及客户管理-40 5.7 用户管理-42 5.8 软件测试-43 第6章 结论与展望-45 6.1结论-45 6.2不足之处及未来展望-45 参考文献-46 致 谢-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