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童,原名童忠贵,1963年1月23日出生于苏州。少年时代的苏童就对文学感兴趣,9岁那年的一场大病,使他终日只能呆在病床上与自己的幻想度日,江南多文人雅士的地域传统,苏州小城街头巷尾的故事,在少年苏童的心中悄悄埋下了一颗文学的种子。1980年,苏童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他的文学之路由此开始。与同时代的先锋作家余华、马原、格非等相比,苏童算得上是少有接受过“学院派”语言训练的作家。自1983年处女作《第八个是铜像》发表以来,苏童20多年里一直笔耕不辍,不断突破自我,他以其独具特色的语言游走于文坛,吸引了不少评论家和读者的眼光。 苏童是中国文坛久负盛名的作家,当今学术界对苏童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批评领域,对于其小说意蕴的挖掘尤为着力,应该说也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关于其小说语言修辞方面的研究还不多。在维普期刊数据网收录的论文中,以“苏童小说语言”为检索词,以1989年到2017年为检索年限,检索出来的相关学术论文只有10余篇。其中代表性论文有:张学昕《论苏童小说的叙述语言》(2006)从作家写作的角度解读了苏童作品语言的唯美主义特征,肯定了苏童对于当代小说语言的重要贡献;于浩《浅谈苏童小说色彩词运用》(2008)对苏童小说中的色彩词语的运用做了归纳和分类;葛南楠《从先锋到本土,苏童小说语言的变与常》(2008)从语式、语调、语象三个层面对苏童小说创作的前后两个时期(先锋期和本土期)进行分析,解读其创作转变过程中的“变”与“常”;杨先立《浅谈苏童小说词语的反常搭配》(2008)从句法成分搭配、修辞等角度分析了苏童小说词语搭配的反常现象;严澜《苏童作品中的语言特色分析》(2012)从色彩语言的运用和叙述语言的运用两个方面分析了苏童作品的语言特色;薛美秀《基于修辞学视角的苏童小说语言研究》(2013)立足于修辞学角度对苏童小说的语境建构、描写艺术和语言变异等进行了细致探讨;谢光胜《苏童小说语言中的陌生化》(2015)运用变异修辞理论结合多学科探讨苏童小说中的陌生化现象等。 总体来说,当前学术界已或多或少关注到苏童作品背后的语言特色,为今后深入研究苏童小说语言奠定了基础。但是对于苏童作品语言研究的深度仍不够,对于其语言风格的评析过于笼统,且对某些语言现象的剖析浮于表面,仍停留在其语言先锋性的表层。
(二)研究意义和价值 文学语言是作家思维的产物,带有作家的个人体验和看待世界的独特眼光。因此,对于文学作品的研究应结合作品中具体的语言表现,离开语言去解读作品,则无法获得作品生成背后的内涵。 “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最早由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理念。所谓“陌生化”简单来说就是变熟悉为陌生,艺术创作的着眼点在于审美过程而非结果,而丰富和延长这一审美过程的方式就是“陌生化”。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了去用文学的眼光去看待苏童和他的作品,深陷其作品的主题意蕴和老生常谈的“先锋性”特征,常常忽视了苏童本人其实是个玩转文字的好手,同时也是运用“陌生化”这一文字加工程序的高手,赋予文字以个体审美的印记,进行了大胆而不凡的语言实验,在这个被无数次重复了的世界中构建属于他自己的一方天地。因此,我们更应该将研究角度转向其作品的语言上。 本文在结合前人对于苏童小说语言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回归小说文本,结合文本中具体的语言现象,从“陌生化”的角度探索苏童小说中的语言变异,致力于讨论两个方面:1. 苏童小说语言“陌生化”的表现方式;2. 语言“陌生化”后的审美价值。
二本课题的基本内容,预计解决的难题 (一)本课题的基本内容: 一、研究对象及其意义 (一)苏童小说语言研究概况 (二)课题研究意义、思路及方法 二、词语的颠覆 (一)词语选择的陌生化 1.跨感觉运用词语言 2.对熟词的变异使用 (1)熟词生用 (2)更换熟词成分 (二)词语组合的陌生化 1.主谓关系的超常组合 2.动宾关系的超常组合 3.偏正关系的超常组合 (1)定中关系的超常组合 (2)定状语的错位混用 4.联合关系的矛盾组合 三、修辞的颠覆 (一)比喻的陌生化 (二)比拟的陌生化 (三)通感的陌生化 四、叙述的颠覆 (一)先锋和古典的交融 (二)感觉化的叙述语言 (三)叙述的圈套 五、结语
(二)预计解决的难题: 1. 苏童小说语言“陌生化”的表现方式; 2. 语言“陌生化”后的审美价值。
三课题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通过阅读苏童小说及相关研究文献整理整体研究思路 2.综合研究:在前人对于苏童小说语言研究的基础上,回归小说文本,结合文本中具体的语言现象,从“陌生化”的角度探索苏童小说中的语言变异,展现其小说创作的“陌生化”的语言风格。 (二)技术路线: 论文写作分两步走, 其一,做好准备工作: (1)对苏童小说进行系统的阅读并结合相关参考书籍进行细致分析; (2)借助于手工检索、电子检索两种方法收集与之相关的学术论文; (3)认真阅读资料和数据,细心分类; (4)对资料作“综述”性的总结,提炼并形成观点; (5)详细提纲,建构框架。 其二,完成论文: (1)论文成型; (2)推敲,调整,修改; (3)定稿,打印。 四研究工作条件和基础 1.课题接受者熟悉并掌握现代汉语语法学理论。 2.课题接受者了解了论文写作的基本技能,对研究此课题有浓厚的兴趣。 3.具备一定的驾驭材料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能够充分利用图书馆以及网络的各种学术资源,收集并前人研究成果,计有42余篇(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