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全唐诗》共九百卷,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编成于扬州,由曹寅召集,彭定求等十位在籍翰林编纂,并提供包括季振宜《唐诗》、胡震亨《唐音统签》在内的内府所有唐诗集本参校,历时一年零五个月完成,是清初修订的汇集唐诗总集,收录唐代2800多位诗人的诗作49000多首。康熙帝给予极高评价,亲自为全书作序并题额《御定全唐诗》,称:“唐三百年诗人之菁华,咸采撷于一编之内,亦可云大备矣!”以[御定]的名义颁行天下。 《全唐诗》在中国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于研究唐代诗歌发展变化的内部规律,对于探讨唐代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科举、宗教、艺术以及民俗、世风等,都离不开这部煌煌巨著。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这样一部卷帙浩繁的大书,由于急于求成,时间仓促,因而存在不少错误遗漏,给当时及后世留下诸多遗憾。1959年中华书局版《全唐诗》点校说明认为《全唐诗》的问题主要有:1.未及广检群书,故缺漏甚多;2.考订粗疏,多有误收,今人考订其误收他朝诗即达数百首之多,张冠李戴、重收复出之作亦不少;3.小传较疏舛,作者先后次第亦多混乱;4.诸诗皆不注出处,征引者难以覆按;5.校勘不精,诗题及诗句错误较多。1939年岑仲勉发表《读全唐诗札记》、1941年李嘉言发表《全唐诗校读法》,1936年闻一多发表《全唐诗校读法举例》,都指出《全唐诗》编的草率,考订未精,误收甚众,作者小传生平失实,校勘误字,作品张冠李戴等问题。 其实对《全唐诗》的研究和整理在书成之日就开始了。当时著名学者朱彝尊寓居江南,曹寅邀他补缀《全唐诗》,他就指出,在第十一函七册孙元宴以下,43人官职无考,并列出《全唐诗未备书目》达149种。但《全唐诗》已经装订,固有“成事不说”之叹。1781-1788年,即清乾隆四十六年至五十三年间,日本学者市河世宁根据海外东瀛所存的文献典籍,开始对《全唐诗》的补遗,完成《全唐诗逸》三卷。自此以来,搜集补遗工作未曾中断。刘师培于光绪末年撰《读全唐诗发微》,对《全唐诗》中误收和一诗两见等抉发,指明其误。闻一多也在唐诗研究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1933年9月,他刚到清华大学任教不久,曾在给友人饶孟侃的信中谈及今年来从事的文学项目,共有八项,除《诗经》、《楚辞》两项外,其他全涉及唐诗,计为:《全唐诗校勘记》、《全唐诗补编》、《全唐诗诗人小传订补》、《全唐诗人生卒年考》附《考证》、《杜诗新注》、《杜甫》(传记)。由此可见闻一多的唐诗研究计划甚为全面,而对校勘文字、辑录佚诗与订正小传文字尤为致意,这也是《全唐诗》问题最多的地方。可惜由于时局的混乱和他本人的早逝,这些计划大都未能实现。 解放后,《全唐诗》的整理引起学者们的重视,出现了许多匡误、辑佚之作,其中尤以《全唐诗外编》(中华书局1982年版)所收王重民的《补全唐诗》、《敦煌唐人诗集残卷》、孙望的《全唐诗补逸》、童养年的《全唐诗续补遗》成绩最著。而陈尚君在《全唐诗外编》所辑之外,复成《全唐诗续拾》六十卷,并对《全唐诗外编》重加校订,与《全唐诗续拾》合为《全唐诗补编》(中华书局1992年版),较为全面地反映了解放来我国学者在《全唐诗》整理方面的成果。岑仲勉于1939年作《读全唐诗札记》,对《全唐诗》诗人小传方面的讹误发掘尤多。唐代诗人传记考订工作日趋精密,与唐志的不断发现与广泛利用密切相关。《郎官石柱题名考》《御史台精舍题名考》《唐方镇年表》《元和姓纂四校记》《唐刺史考》等典籍的出现,得益于唐志者匪浅,而这些典籍的陆续问世,又促进了唐诗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唐诗研究方面积累了大量成果,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新编写《全唐诗》的呼声高涨起来。1989年4月,在河南大学召开的一次关于新编唐诗的学术会议上,与会的唐诗研究者一致认为,继续像过去那样对《全唐诗》进行修订改编工作,“已经不能适应当代学术总集的要求”。于是,在近三百年唐诗整理研究的基础上新编一部唐诗总集的动议,便应运而生;而这部总集的名称,就是《全唐五代诗》。1993年春,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将它列入重点规划项目,2014年10月,《全唐五代诗》已出版初盛唐部分,共11册,中晚唐及五代诗部分正在编撰之中。 研究意义和价值 本文以《全唐诗》卷二八八为研究对象,含十四位诗人(陆贽、张濛、常沂、周存、黎逢、张昔、丁位、元友直、杨系、崔绩、张季略、裴达、裴逵、沈回),除陆贽有诗三首,残句一句,周存、黎逢有诗两首外,余下九位诗人均存一首,本卷共计诗作十八首,残句一句。以坚实的古籍资料为基础,对各位诗人生平与诗作进行考辨研究,秉持优良学风,为学术界提供一个校勘精审、资料可靠、言必有据,并注明文献资料出处的本子,以期为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研究献力,对唐诗研究、对宏扬民族文化、繁荣中华学术有所贡献。
本课题的基本内容,预计解决的难题 鉴于清编《全唐诗》缺点较多,如编次不当、漏收、误收、作品作家重出、小传小注舛误等,本文拟对《全唐诗》卷二八八进行考订,主要内容包括: (1)合理编次,以便检用,诗人生卒年翔实者,以生年编次;生卒年无考者,以其登第、交游大略断限编次。原书无考类、补遗类诗人及其诗篇,力求考订世次,标明重出以资参考;但诗人顺序一仍其旧,不予重新编排;各诗人之诗篇先后,仍依原书序次不变; (2)考证并重写本卷诗人陆贽、张濛、常沂、周存、黎逢、张昔、丁位、元友直、杨系、崔绩、张季略、裴达、裴逵、沈回共十四人的生平及小传,包括生卒年、字号、行第、籍贯或郡望、科第、仕历、封爵、卒年及享寿、谥赠、交游、文学活动、著作等情况; (3)甄辨这十四人的重出误收诗,删伪正讹,甄辨重出;主要确定诗主; (4)精心校勘,勘定他们的作品异文; (5)对他们诗作中的异体字、俗体字径行改正,不予出校; (6)诗篇辑佚,含佚诗残句的增补。 (7)增补其佚诗残句。 预计解决的难题: 1.每位诗人的小传内容,务求有史料依据。所据史料,用括号注于文后; 2.务必利用文献资料,科学甄辨重出,确定诗主; 3.尽可能搜辑佚诗残句,适当辨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