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三亿论文网 > 免费资料 > 开题报告 > > | 实习报告 | 开题报告 | 写作技巧 | 任务书 | 谢词致谢 | 答辩资料 | 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免费论文

《最蓝的眼睛》中佩克拉和克劳迪娅的命运论文开题报告

更新时间:2018-02-12来源:www.eeelw.com 责任编辑:三亿论文网

 课题研究现状:

  

    美国研究界对托尼·莫里森创作的批评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即由评论界的冷漠到高度关注,由从与欧美经典文学的联系中寻找肯定其创作的合法性、权威性资源,到立足于黑人美学特征、文化传统为莫里森创作赋权,再到宣告其作品本身就是阐释的依据。对莫里森创作研究的历史,美国研究界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的第一阶段。此时对莫里森创作的批评研究主要依附于现代主义经典作家所代表的欧美文学标准。在《托尼·莫里森:批评与理论的方法》一书的导言中,编者南希·J·彼得森指出,就在莫里森处女作《最蓝的眼睛》出版五年之后,第一篇关于莫里森创作的学术文章才发表。这篇文章就是《莫里森的小说:探讨挫败感》发表于《黑人文学研究》。在彼得森看来,尽管其作者琼·比什乔夫对莫里森两部作品的研究比较简要,但敏锐把握了莫里森作品中的道德张力,提醒人们关注其作品中不一致之处,这些方面直到今天还是研究莫里森小说的学者们致力于研究的方向。

    第二,由于黑人学者的主动参与并引入了黑人文化批评标准,莫里森创作研究进入第二阶段,即批评和创作渐入良性互动的佳境。随着黑人民权运动、黑人美学运动的积极影响逐步扩展,20世纪70年代后期,莫里森研究出现了较大变化,新的富有生机的评论视野开始出现。首先,黑人学者撰写的相关论文出现在黑人刊物上,黑人评论界不仅肯定了莫里森创作对黑人文化发展的积极意义,而且在批评策略上转向对黑人文化背景的强调。其次,黑人女性主义批评文章开始出现。1977年,巴巴拉·史密斯在文章《迈向黑人女性主义批评》中提出了新理论“黑人女性主义批评”,从而开启了莫里森创作黑人女性注意文学研究之路。1985年,第一部论述莫里森创作的著作出现,《莫里森的世界:在文学批评上的探索》,这部论著开启了莫里森研究的成熟时期。

    第三,进入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对莫里森创作的评价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莫里森创作中以前被视为限制性的特征如黑人、女性等等,成为研究者肯定其创作的立足点,莫里森研究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其创作以其复杂性、多义性而成为一些新理论阐释其要义的首选文本。这一时期的批评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一、女性主义批评,研究者大多采用解构主义理论、后殖民理论,从莫里森小说的矛盾冲突入手,进行分析并注重阐释莫里森创作对黑人文化、主体性精神建设等方面的积极意义。二、后现代主义批评,这些批评探讨了莫里森对西方现代文化的质疑,注意到了其小说鲜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并在具体分析中把文本阅读与黑人现实处境联系起来。三、文化批评,这些批评把莫里森创作放在文化冲突中进行研究,尤其是在白人主流文化与边缘群体黑人文化的冲突背景之下,强调莫里森创作的积极意义,侧重分析叙事作为文化干预的方式所具有的颠覆作用。四、从作者—读者视角进行研究,突出代表为约翰·N·杜瓦尔的论著《莫里森的身份认同小说:现代主义的真实性与后现代的黑人性》。五、美学、叙事学的研究,马克·康纳编辑的《莫里森的美学:言说无法言说之物》是代表性成果,获得学术界的好评,对其创作进行叙事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为詹姆斯·费伦的《作为修辞的叙事》中对莫里森作品的分析。

    国内对莫里森的介绍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已经开始出现,但并没有引起国人对莫里森创作本身的重视。直到莫里森在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国内研究界才开始注意到其创作,此后越来越多的文章聚焦于莫里森及其创作之中,她的创作受到普遍关注是在90年代。

    王守仁、吴新云所著的《性别、种族、文化:托妮·莫里森与二十世纪美国黑人文学》一书对莫里森的创作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该论著是国内第一部系统论述莫里森创作的学术著作,书中把莫里森的创作放在了性别、种族、黑人文化的背景与框架中予以分析。可以说,两位作者的工作在国内莫里森研究历史上具有里程意义。无论是从视野的开阔,还是就具体作品的分析来说,该论著都堪称莫里森研究步入新阶段的标志。

    在台湾出版的《中外文学》在黑人文学理论上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重视,这为推动莫里森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批评环境。就《中外文学》二十年来刊载的有关莫里森及黑人文学理论与批评文章来看,研究者对莫里森及其所属的黑人文学之族裔政治、族裔身份建构比较敏感,探讨了莫里森创作在这一方面表现出的复杂内涵以及积极价值。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国内莫里森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由介绍阶段步入了评论时期,但因为历史、现实、客观和主观的各种原因,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研究过多关注作家创作的基本特征,而忽视了丰富性;对莫里森作品中种族因素的分析还很少深入到种族、文化与叙述再现之间复杂关系的探讨,也疏忽了莫里森创作中逐渐增加的黑人女性主体意识等。

课题研究目的: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而她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以巧妙的构思和独特的语言展现了在白人文化侵蚀下的黑人女性世界,反映出在白人强势的文化冲击下黑人的价值观和心灵被扭曲的悲剧,这对呼吁黑人女性挣脱白人的文化霸权,重新审视自身价值,从真正意义上实现黑人解放有着深远的影响,是一本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作品。

    莫里森在小说中再现了上个世纪40年代美国黑人女性在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双重压迫下的不幸遭遇,书中的两个黑人小女孩在同一个时代背景下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命运。作者塑造了两类典型的黑人女性形象,一类是在白人主导文化下迷失自我、陷入生存困境的黑人女性,另一类是寻求自我、坚守自身文化的黑人女性。相同的处境,相反的选择,导致截然不同的命运。研究通过对两类不同黑人女性的深入分析与比较,从个人和家庭两个大方面分析导致不同结局的具体原因,从而探讨黑人在白人文化霸权的压制下得以生存的正确道路,即扎根本民族文化,正视并认同黑人传统文化,坚守本民族的文化价值观不受白人文化的侵蚀,在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中找到自我,从而摆脱白人的文化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