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金币:500 个金币 | 资料包括:完整论文 | ||
转换比率:金额 X 10=金币数量, 例100元=1000金币 | 论文字数:10212 | ||
折扣与优惠:团购最低可5折优惠 - 了解详情 | 论文格式:Word格式(*.doc) |
摘 要:丑角在剧中夸张逗趣的表演是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丑行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在淮海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尽管有关淮海戏的研究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但对于尚是地方小戏的淮海戏来说,对淮海戏丑角的研究却显得乏善可陈。本文从淮海戏中丑角的发展说起,由地方小戏的丑行独特的身段步法展开,试从语言、动作、形象三方面对其进行艺术探究。 关键词:淮海戏;丑角;艺术审美;
一、淮海戏丑行的渊源及其分类 (一)淮海戏简述 淮海戏是流行于江苏北部淮安、宿迁、连云港三市以及徐州、盐城部分地区乃至安徽东北一带农村的地方戏,这一带地区历史上俗称淮(淮阴市古称)海(连云港市古称)地区。 它起源于清代中叶乾隆十五年(1750年)前后,最初以民间说唱形式为主,后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渐成为活跃在淮海地区尤其是苏北地区重要的地方剧种。[1]淮海戏曾在坊间被称为“小戏”,与徐州地方戏柳琴戏、淮北地方戏泗州戏同源于“拉魂腔”。因其主要在淮海地区流行,受到当地人民的喜爱和传唱,故曾称“淮海小戏”。 根据其组织形式的阶段性变化和发展,大体上淮海戏可分为四个阶段:“打门头词”时期、班组演出时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以及建国后期。 “打门头词”时期,沿街乞讨的淮海戏艺人们或沿门独唱或一唱一弹,一人或两、三人挨家挨户地在住户的门头唱词。他们所唱的内容大多是取材于民间生活和流传在民间的故事,表现的主题也较为单一,例如访友、走娘家、劝夫、劝架等。在表演中,他们大多使用“一捺腔”、“一边倒”的声腔并配合简单的板三弦演奏,缺乏较为系统的戏剧体系,甚至鲜有演出服装和道具的使用。[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