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金币:1000 个金币 | 资料包括:完整论文 | ||
转换比率:金额 X 10=金币数量, 例100元=1000金币 | 论文字数:23956 | ||
折扣与优惠:团购最低可5折优惠 - 了解详情 | 论文格式:Word格式(*.doc) |
摘 要:晚清至民国时期,西学不断传入中国,传统的封建伦理观念受到冲击,人民大众的思想得到解放。首先,京剧在晚清时逐步发展为中国拥有最多受众的艺术形式,其在剧目、编剧、舞台效果等各方面的变迁都能反映出这一时期人民思想在伦理观念、阶级分化、男女关系等方面的近代化。京剧编剧主体的转变可以体现出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脉络,由于甲午中日战争是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的分界,因此也可以成为区分文人士大夫阶层与新思想接受者先后担任京剧编剧主体的时间节点。其次,儒家文化圈的束缚使得三纲五常成为封建时代人民处事的行为标准,但随着近代化的发展,落后的封建思想不再为社会大众所接纳,在京剧剧目上表现为男女平等、阶级融合等各种新思想融入的剧目被不断被搬上舞台,对促进民众思想的转变也起到重要作用。再次,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主义占据着思想主流,京剧名角如梅兰芳、程砚秋等纷纷表态,抗日时新剧目不断演绎,京剧将爱国主义通过艺术的形式,传播给社会大众,成为抗日战争的外围文化旗帜之一。晚清至民国这百年的历史中,中国思想近代化是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通过研究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的变迁来剖析思想近代化的历程。 关键词:晚清;民国;京剧;近代化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1 一、 本课题选题理由与意义-1 二、本课题学术研究动态-2 第一章 西学东渐促使晚清京剧变革-6 第一节 西学融入京剧的转变-6 一 西方思想的广泛传入-7 二 中西结合剧目的产生-8 三 舞台布局现实化-9 第二节 京剧编剧主体的变化-10 一 不同阶段西学东渐主体对京剧的影响-10 二 京剧演员与传统文人阶层:1895年前京剧编剧的主体-11 三 留学生与新思想学习者:1895年后京剧编剧的主体-12 第三节 海派京剧的逐渐兴盛-13 一 地域的特殊性-13 二 “辛亥革命戏”的诞生-14 第二章 京剧理念突破传统思想桎梏-15 第一节 伦理观念的转变-15 一 《四郎探母》:忠君思想的转变-15 二 《连环套》、《恶虎村》:交友之道的转变-16 三 《红鬃烈马》:父权、夫权的转变-17 第二节 阶级观念的弱化-18 一 “下九流”思想的淡化-18 二 “票友”团体的产生-19 第三节 男尊女卑的淡化-20 一 男女平等思想的深入-20 二 大众对女性从业者的态度转变-21 三 女性观众地位的提升-22 第三章 京剧发展彰显民族主义-23 第一节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省(1912-1931)-23 一 从“二十一条”到“五卅运动”-23 二 《潘烈士投海》:海派京剧对清政府的态度-24 三 “正乐育化会”的成立-25 第二节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1931-1945)-25 一 民族危机的加深对传统文化自信的推动-26 二 京剧名角爱国艺术的形成-26 第三节 民族主义主流的转变(1945-1949)-27 一 民族矛盾向国内矛盾转变-27 二 程砚秋“三闭主义”转向“三开主义”-28 结语-29 参考文献-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