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三亿论文网 > 免费资料 > 写作技巧 > > | 实习报告 | 开题报告 | 写作技巧 | 任务书 | 谢词致谢 | 答辩资料 | 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免费论文

1914—1917年参战前美国的德国形象

更新时间:2018-12-11来源:www.eeelw.com 责任编辑:三亿论文网

第一次世界大战自1914年8月开始至1918年11月结束,整整维持了4年3个月。在战争进程中,许多国家逐个卷入其中,原本始于欧洲的战争最终演变成了世界大战。这场被学者们称为“总体战”的冲突,其意义不仅限于其范围的史无前例,与此同时,在除去战场上的血腥厮杀之外,经济战、政治战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诸多斗争都对这场战争的最终成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1917年前,在美国,是战是和的问题一直处于悬而未决的状态,并且在交战各国中确定谁是敌人的分歧更是在美国引起了史无前例的大量论说,巴施维茨[ 库尔特·巴施维茨(1855—1936),德国社会学、心理学家。代表作为《大众幻觉》(Der Massenwahn)](Baschwitz)独创性地将当时的公众心理描述为战争是令人厌恶的事实和相信好人会在世界上取胜的希望这两者间的冲突。[ [美]哈德罗·D·拉斯维尔 著,张洁、田青 译,《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2003年,第55页]因此,在进行政治宣传时应抢占正义反对邪恶的立场,这种想法明显是有问题的。根据沃尔泽(Walser)“正义战争论”对战争正义性的判断标准:“依据一般正义论,强调战争的根本目的是维护人权。”[ 张书元、石斌 著,《沃尔泽的正义战争论述评—兼论美国学术理论界有关海外军事干涉的思想分野》,《美国研究》2007年第3期,第121页]而就我们现在对一战战争性质的认识而言,这场广泛囊括亚、非、欧三大洲,太平洋、印度洋与大西洋的世界性战争实际是一场帝国主义争霸性质的掠夺战争。那么一开始就不存在正义的一方,抢占正义地位的做法毫无意义。但实际情况却是各国的政治家们热衷于增加敌对国承担战争罪责的证据。当各国的政治宣传组织将挑起战争的罪责丢入敌国阵营时,这仅仅代表了他们任务的开始。[  [美]哈德罗·D·拉斯维尔 著,张洁、田青 译,《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第55页]战时,各参战国都需要尽最大努力地动用国家军队、经济、技术和心理上的资源打倒敌人,这要求各国政府不得不把刺激广大民众依附于民族事业作为其先决任务。广大民众也越来越多地感受到来自普通生活中原本从未存在的影响,他们必须牺牲食品、物资,甚至于牺牲他们的家庭成员。对于政府而言,当国家最终出现数以万计的男人入伍成为士兵并前往前线作战,国内的工业生产由妇女以及儿童接替的局面之时,如何保持前线与国内士气这一问题无疑将会成为取得最终胜利的关键一环,宣传与动员的地位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将会组建用以控制国内人民意志和士气,并调动绝大多数人民爱国热情的新型行政组织,国内的负面消息会被扼杀在严格的宣传审查之中,来自前线的战败或是巨大损失的消息也将被过滤或是润色后投入国内的舆论场。与此同时,国内民众将会受到如洪水般席卷而来的信息宣传,所有能够用于宣传活动的方式手段,例如报刊、海报、卡通或是小册子都将被用于宣传爱国信息,战争将不仅仅限于战场之上,也将存在于参战国民众的头脑之中。[ 钟美纷 著,《一战时期美国的新闻宣传与战争动员》,湖南师范大学2009届硕士论文,2009年,第10页]美国起初并无意确定谁是正义的代表,但民众却在各交战国的互相攻击、互相诋毁中被鼓动起了对德的巨大敌意。

美国政府并未从一开始就意识到了宣传的重要性,一战以来,美国政府的宣传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凌乱到规范的过程。[ 沈国麟 著,《控制沟通——论美国政府的媒体宣传》,复旦大学2006届博士论文,2006年,第235页]在美国的宣传组织尚未建立,也就是宣传机器尚未真正发动之前,美国民众对于德国形象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英德两国的宣传攻势的影响,这种认识更多时候处于一个较为被动的状态。这是由于这一时期美国对德形象的理解基本取决于英德宣传战上的胜负,而非美国对德国的主动描述。

1914年战争爆发后,英德两国都逐步意识到美国的态度将对战争进程有着重大的意义。这两个国家的宣传都试图对美国人民的心灵和思想产生冲击。英国处心积虑地试图扭转美国的孤立主义和中立政策,使其投入协约国的阵营,积极参与战争;而德国则希冀美国起码能够维持表面上的中立态度。但是英国较德国而言明显更快地意识到了美国的重要性。战争在欧洲爆发后,英国果断抢占先机,第一时间切断了美、德之间横跨大西洋的海底电缆。[ 仇海萍 著,《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英国对美国的战争宣传》,《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06期,第773页]虽然德国试图以无线电来恢复与美国之间的通讯联系,但为时已晚。无线电根本无法弥补德国在通讯方面的劣势,况且美国政府很快就没收了德国在美国本土的无线电站,境外的无线电站也纷纷遭到英国破坏。因此在美国参战之前,其国内关于德国的原始信息遭到英国封锁,美国人看待欧洲战争的态度自然而然地被染上了英国的色彩。

英国宣传家们总是在各种场合下利用一切能够使用的媒介对德国形象进行不遗余力地破坏。在可能或是必要的情况之下,即便是毫无根据的捏造事实,也会在经过种种策划之后煞有其事地发布。美国的宣传领域里充斥着由英国过滤或是删改过用以丑化德国的战争消息,例如1914年伊迪思·卡维尔事件的宣传就是英国对德国形象进行丑化的一个典型例子。1914年8月,德军攻占布鲁塞尔,比利时全境沦陷。盟军大部队也因此被打散,许多盟军士兵不得不乔装为平民,逃避德军的追捕。www.eEELW.COM英国护士伊迪思·卡维尔将盟军藏匿于她的医院之中,在其帮助下,200多名士兵得以逃离敌占区并重新返回战场。在被德军发现逮捕之后,卡维尔并不否认她曾帮助过盟军士兵逃跑,并称这是良心使然。[ 陈春华 著,《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战时宣传策略》,《军事历史》2014年02期,第51页]英国在美国国内对卡维尔这样柔弱的女性却被德军以间谍罪处死的事件进行了详尽的报道,报道塑造了一个高尚伟大的女性形象,对于德国与德军却极尽讽刺揶揄,这使得美国人民在赞叹卡维尔英勇的同时也开始痛恨德军的残忍,德国士兵嗜血的恶魔形象得以佐证。

与此同时,美国参战之前的宣传领域充斥着由英国出版的大量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大多都是对英国军事政策的歌功颂德,英国注重利用己方的优势,这使得美国的消息来源几乎遭到了英国的垄断,美国当地报刊收到大量反德的文章,路透社成为了“美国的口舌”,每月都会向美国播送100多万字的反德材料,还出版《战争实例》杂志,主持拍摄军事影片。[ 钟美纷 著,《一战时期美国的新闻宣传与战争动员》,第10页]

相比英国在美国的宣传领域的绝对优势,德国在劣势下争取美国的宣传不仅是无效的,甚至可以说是破坏性的。德国期望通过在纽约的一些有利于德国的新闻报道以取得美国至少在形式上的中立态度,但德国意图的失败从其在处理卢西塔亚号事件的方式上即可得到明证。由于英国的海上封锁扼住了德国的经济动脉,德随即发动了一场针对英国船只的无限制海上潜艇战,这一策略的的确取得了一定程度的防御反击作用,但其却完全忽视了美国以及美国人对这一策略的深深反感。英国油轮卢西塔亚号是当时的大西洋航线上规模最大的客轮,1915年5月7日,卢西塔亚号于爱尔兰海岸附近被击沉。油轮沉没直接导致船上1198人遇难,其中包括了114名美国乘客。当这一事件在美国国内引起群情激奋之时,德国人却在庆祝胜利,褒奖击沉卢西塔亚号的“英雄”,尤其当人们联想到德国大使馆在油轮离港的当天早上,在纽约几家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声明,警告搭乘协约国船只的游客们“后果自负”。[ 何大进 著,《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的战略决策与美国参战》,《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02期,第61页]这种暴怒情绪使得美国民众衍生出了对德国的极大敌意。此外,齐默曼电报事件也激发了美国国内萌生的反德情绪,对将美国拖入一战负有极大责任。1917年1月19日,德国外长在发往德国驻墨西哥大使的秘密电报中指示驻墨西哥大使向墨西哥政府建议与德联手反对美国政府,该电报为了增强说服力,还声称美国正逐步走向德国对立面,墨西哥适时地在边境上与之战斗将会得到德国的财政援助,墨也将很快收回原本的土地。[ 朱适 著,《墨西哥革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英美墨关系》,《安徽史学》2011年01期,第94页]这一电报不幸为英国所截获并告知了美国。1917年3月,当美国政府公开电报内容后,国内反德情绪又掀起了一波高潮。

从英德在对美宣传拉拢的争斗中可以看出,英国优势垄断下的美国宣传领域再也无从谈及对德国形象的客观评价,德国在宣传手段上的诸多失误更是使得美国记忆中高大的德国形象沿着英国着意为其铺设的速降轨道迅速滑落,美国人民情感的天平正逐渐向着英国偏移,这为美国最终投入协约国的怀抱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