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金币:1000 个金币 | 资料包括:完整论文 | ||
转换比率:金额 X 10=金币数量, 例100元=1000金币 | 论文字数:18592 | ||
折扣与优惠:团购最低可5折优惠 - 了解详情 | 论文格式:Word格式(*.doc) |
摘要:长期以来,小学数学的知识一直停留在理论层面。数学是一门工具学科,它的产生起源于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然而现今的教学模式下数学与实际生活脱离。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能够巧妙地把数学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素养。但是,虽然合作学习推广已久,但是效果并不明显。本研究主要研究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的现状,分析现阶段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素养。 本文主要分五章节对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的现状进行研究: 第一章节是绪论,主要关于问题提出的背景、研究的意义以及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节是对研究所涉及的概念进行鉴定,以及从国外与国内两个角度对合作学习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综述。 第三章节是盐城高新区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的现状的调查研究,主要通过调查问卷和教师访谈进行调查,从获取的相关数据,简单分析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节是根据调查问卷和访谈记录,找出高年级小学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节是针对高年级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关策略的提出和建议。 通过在盐城高新区的两所小学进行问卷调查和对教师进行访谈,已经对现阶段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的现状有了初步的认识。对问卷调查和访谈的记录进行整理和分析,找出现阶段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教师教育观念陈旧(2)合作学习准备不充分(3)合作学习内容选择不科学(4)合作学习组织混乱(5)教学评价机制不健全。从教师方面看,教师需要更新教育观念,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此外,还需要一线教师在教师在教学的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如何选择合适的合作学习内容。从学生方面,主要还是需要学生更多的在课前做好预习的准备配合教师开展合作学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学习
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1 1.1 研究背景-1 1.1.1 时代背景-1 1.1.2 国内外课程改革的背景-1 1.2 研究的意义-2 1.2.1 理论意义-2 1.2.2 现实意义-2 1.3 研究的方法-2 1.3.1 文献研究法-2 1.3.2 问卷调查法-2 1.3.3 访谈法-3 2 国外与国内的相关研究概述-4 2.1 合作学习的概念界定-4 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5 2.2.1 有关于合作学习的研究理论-5 2.2.2 有关于合作学习的方法-5 2.3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5 2.3.1 有关于合作学习的教学实验-6 2.3.2 合作学习的目的与意义-6 3 问卷调查与访谈实施-7 3.1 调查问卷分析-7 3.1.1关于合作学习中的学生的参与度因素-7 3.1.2合作学习中有关于教师自身的因素-7 3.1.3合作学习中有关于合作学习小组划分的因素-8 3.1.4合作学习中有关于合作学习小组组长选定的因素-8 3.1.5合作学习中有关于合作前学生准备情况的因素-8 3.1.6合作学习中有关于合作学习时间和教学任务完成的情况-9 3.1.7合作学习中有关于合作学习课堂纪律的情况-9 3.1.8合作学习中有关于合作学习组织和开展的情况-9 3.1.9合作学习中有关于合作学习汇报的情况-10 3.1.10合作学习中有关于合作学习评价的情况-10 3.2访谈记录以及反馈-10 3.2.1访谈内容记录-10 3.2.2访谈结果整理-11 4 现阶段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13 4.1 教师观念尚未转变,对如何开展合作学习把握不到位-13 4.1.1 教师不能主动放下身段投入到合作学习中去-13 4.1.2 教师的教学负担过重,分身乏术-13 4.2 合作学习的准备不充分-13 4.2.1 合作学习只停留在形式上-13 4.2.2 合作学习的课前准备不充分-13 4.3 合作学习的内容选择不科学-14 4.4 合作学习的组织混乱-14 4.5 合作学习的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14 4.5.1 评价方法单一-14 4.5.2 评价语言匮乏-14 4.5.3 评价不全面-15 5 问题的思考和解决策略-16 5.1 教师转变观念,投入到合作学习中去-16 5.1.1 转变教育观念,巧开展合作学习-16 5.1.2 主动投身,积极探索实践-16 5.2 提前做好合作学习的准备-16 5.2.1 巧探索分组依据,科学分组-16 5.2.2 教师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16 5.3 科学选择合作学习内容,事半功倍-17 5.4 有序组织,把控课堂-17 5.5 建立健全完善的评价机制-17 5.5.1 多元评价-17 5.5.2 丰富评价语言-17 5.5.3 全面评价-17 结论-19 致谢-20 参考文献-21 附录-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