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金币:2000 个金币 | 资料包括:完整论文 | ||
转换比率:金额 X 10=金币数量, 例100元=1000金币 | 论文字数:10822 | ||
折扣与优惠:团购最低可5折优惠 - 了解详情 | 论文格式:Word格式(*.doc) |
摘要:自我效能感对于个体的未来发展和面对问题时的应对方式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样个体职业成熟度也会对其在职业抉择和工作方式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西北民族大学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探究了不同性别、年级、学科、生源地、独生子女情况、民族的大学生在自我效能感与职业成熟度这两方面的差异,重点研究了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职业成熟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年级、生源地的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差,而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在学科性质、独生子女情况、民族这三方面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性别、年级、生源地、独生子女情况、民族大学生职业成熟度均存在显著差异,而不同学科性质的大学生职业成熟度无显著差异;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职业成熟度整体呈显著相关关系,其中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职业成熟度中的职业目标、职业自主、职业参照这三个维度呈显著的正相关,与职业价值维度呈显著负相关。 关键词 大学生 ,自我效能感 ,职业成熟度 ,民族
1.1自我效能感和职业成熟度的定义 1.1.1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可以简单理解为个体在一定情境下为了达成特定目标而实施的所需行动过程的能力的预期、感知、信心或信念[1]。 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 Bandura于1977年提出。他从社会认知的视角创立自我效能感的理论体系,指出自我效能感是社会认知理论的逻辑延伸和理论拓展[2]。随后这一理论得到更多的学者所关注,并对理论不断地进行完善。斯塔科维奇和鲁森斯于1998年给自我效能下了一个更具实用性的定义,他们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一种信念,这种信念所反应的是个体对其自身能力一种信心,这种信念在一定背景下可以提升自身动机水平,调动认知资源从而完成某个特定的任务[3]。 1.1.2职业成熟度 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职业成熟度作为测量和检验职业发展程度的关键概念,在职业心理学中有关于职业成熟度的研究一直占据着主导位置。Crites最早提出职业成熟度(career maturity)这一词汇,但概念却是在Supper用职业成熟(vocational maturity)一词描述青少年的职业发展水平的时候开始确定下来的[4]。随后众多的学者参与到这一概念的研究之中,并以对此概念不同的理解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许多解释。 Betz (1988)将职业成熟度的概念定义为个人掌握与其职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职业发展目标的程度,其构成包括知识和态度两种成分[5]。 Crites等(1995)则将职业成熟度定义为个体对于做出职业决策时所需条件的认知程度以及选择的现实性和一致性程度[6]。Crites对职业成熟度的理解与解析方式获得了众多学者的赞同。King (1989), Ohler,Levinson和Hays (1996)都采用了这种结构研究的视角,将职业成熟度定义为个体在做出正确的职业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其中包括对做出职业决策所需信息的认知以及决策的现实性和一致性程度。 Luzzo (1995)在Crites的职业成熟度定义的基础上作出了进一步的解释:个体做出与相应职业发展任务相适应的职业决策预处理的准备程度[7]。 虽然理论不同,给出的定义也有所不同,但是学者们对职业成熟度的理解与认识是基本一致的,那就是都认为职业成熟度是一个心理概念,是一种心理的成熟水平。职业成熟度作为职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概念,是用于判定个体是否具有做出切合其年龄特征的职业决策能力和态度的一个标尺[8]。 |